漫话关羽崇拜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潇湘渔父         时间:2019-07-29         点击量2915

  “关羽崇拜”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奇特的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成功的一次造神运动。

  如依《三国志》本传,关羽的形象并不大光彩,一生中有过两次投降经历:先是徐州之败时真降于曹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曰:“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这也就是《三国演义》所大力宣扬的“降汉不降曹”;后是败走麦城时假降于孙权,《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曰:“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目的是为自己的突围赢得时间。从结果看,两次都成了敌军的俘虏。要说关羽对蜀汉的战功,似乎只有一件,那就是攻取襄阳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可惜很快就得而复失,不仅把刚到手的襄阳丢了,还把荆州也丢了,使蜀汉元气大伤。据实而论,关羽之于蜀汉,不仅无功,还有大过。当然,关羽也的确是三国时的虎将,曹操的重要谋臣程昱等都称他和张飞为“万人敌”,陈寿也在评语中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不过,关羽的缺陷也非常明显,这就是陈寿所批评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羽骄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应该说这个批评是非常严厉的,但却是公正的。”就算你是虎将,并有国士之风,可一个有着两次被俘记录,最后又战败被杀、身首异处的将军,要成为中国旧时的武圣、万世军人之表,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不可能最后却成了事实。自南宋起,关羽就取代西周开国功臣、武成王姜尚,成为一代武圣,而且等级之高、谥号之长、祭祀之盛竟超过了文圣孔子。孔子最高的封号不过是“文宣王”(只有西夏仁宗时诏命中尊之为“文皇帝”),关羽却是“关圣帝君”;孔子的谥号最长不过是“大成至圣”四字,而关羽的谥号至清末时竟长达二十二个字,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孔子的祭祀只到达县一级,而据徐渭《蜀汉关侯祠记》载,关羽祭祀之盛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远远地超过了孔子。

  要问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在关羽形象再塑造的过程中,儒、释、道三家都参与进来,官方与民间都共同发力,按照自己的需要重塑关羽,不断淡化关羽身上的缺点与弱点,重重涂抹亮丽的油彩,对其加以神秘化、神灵化、神圣化,使之成为既代表三教,又超越三教;既代表官方与民间,又超越官方与民间的神灵崇拜偶像,使之成为历史人物中神灵化最为成功的代表,大大超越了西周的姜尚、唐代的李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当然,这与《三国演义》一书的广泛流布以及在中国社会的广泛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

  大概关羽死去不久,当地就出现了有关关羽在玉泉山显灵护民的传说,百姓出于对关羽英灵的感激,就在玉泉山顶建起了祠庙,烧香祭祀。正是以这一民间传说做基础,南朝陈废帝时,天台宗的智钦和尚来到了玉泉山,建起了玉泉寺,泥塑了关羽的金身,使关羽与佛教直接发生了关系。后来禅宗北宗的创始人神秀也来到玉泉山,重建玉泉寺,并奉关羽为护法伽蓝,关羽也就成了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佛教护法神。

  关羽进入武庙,得到官方的香火祭祀,最早当在唐德宗时,但地位并不高,处在配祀武圣西周武成王太公望(即姜尚)的附属位置,仅与周瑜、邓艾同列。

  关羽进入道教神灵系列,与北宋佞道、崇道的徽宗皇帝有着直接关系。据《关帝历代显圣志传》记载,徽宗崇宁年间,解州蚩尤神作乱,破坏了盐版,道君皇帝就敕命虚静真人召请关羽神灵镇厣蚩尤,最后大破蚩尤,保护了盐版。事后,徽宗皇帝下令敕封关羽为“崇宁真君”。由于有关关羽神灵战胜邪神蚩尤的神话是由道教编造出来的,所以关羽也就成了道教尊神;又由于关羽之神保护了盐池,而盐业是旧时中央政府重要的财税来源,因此关羽又成了财神爷。

  北宋末年,金兵不断南侵,官军屡战屡败,最高统治者只得乞灵于关羽这位勇武过人的战神,于是就提高对关羽的封赐,前后加封他为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南宋偏安江左,却仍面临金人军事上的挤压,为了去除这一阴影,南宋统治者继续乞灵于关羽的神灵,于是高宗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王”,孝宗改封其为“英济王”。

  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政权,汉族民众对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很难接受,在他们的心里希望有关羽那样的英雄来驱除外侮,恢复汉族正统,于是在元杂剧中就有了大量三国戏,其中尤以关羽戏居多,特别是《单刀会》一出更是渲染了关羽为维护汉家河山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这对扩大关羽的影响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据元代郝经《重建庙记》》记载,“其(按:指关羽)英灵义烈遍天下,故所在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尤笃”。在这种情况下,元文宗迎合社会风气,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代前期和中期,社会大体安定,道教也不大盛行,因此统治者对关羽不大看重。直到万历年间,由于神宗本人的热衷道教,宠信、重用道士,于是作为道教尊神的关羽也因此而身价猛增,由王而帝,被先后敕封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在道教神灵中的地位几乎与三清和玉帝平起平坐了。

  清代对关羽的加封、追谥更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在入关之前,清世祖为了羁縻蒙古,就借助刘、关、张桃园结义,关羽终身追随、忠贞于刘备的故事,自比于刘备,而以蒙古比关羽,希望蒙古能像关羽一样永远效忠于大清。清朝十帝除康熙帝外,其余九帝都对关羽进行封赐。由于明人已将关羽封为“关圣帝君”,无法在等级上再提高,于是就在谥号上做文章,不断地增加修饰词,重重润饰,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二十二个修饰词,从而创造了古代神灵谥法的极致。清统治者在加封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忠义”二字,像乾隆帝在敕旨加封关羽“灵佑”二字时,就特地发了一道圣旨,要求《四库全书》的编纂官们在增修《关帝志》时对原来的谥号统统加上“忠义”二字,从而突出关羽的“忠义”品格。到了咸丰年间,朝廷更是下令将关羽祭祀正式列入朝廷祀典,等级同于祭孔。

  三国时的蜀汉,偏处西南一隅,在魏、蜀、吴三国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灭亡最早。关羽作为蜀汉的将军地位并不特别尊显,曹操因他阵斩颜良而以东汉朝廷名义封他为汉寿亭侯,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后也不过封他为前将军,特赐他假节钺,以品级而论,还不如后来的蒋琬、费祎、姜维等。何况他个人又有两次被俘的记录,最后还因战败而被杀。这对于古时的武将来说,是很不光彩的,甚至是一生的耻辱。可就是这样一位地位并不尊显,又有着严重性格缺陷,还有着不光彩记录的小国的将军,死后却倍享殊荣,由王而帝,受到上自朝廷、下至平民百姓的香火祭祀,成为由历史人物转化为神灵的无可企及的偶像。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神灵崇拜中罕见的现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现象。

  在“关羽崇拜”中可以说消除了儒、释、道三教的畛域,也消融了官方与民间的界限。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累积,无论是宗教人士,还是朝廷、民间,都逐渐地消蚀了关羽身上原有的性格缺陷和不光彩记录,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放大关羽身上闪光的东西,诸如忠贞、信义、勇武之类的品格,又不断地润饰、增添新的东西,诸如善良、灵显,福善祸恶等等,并不断涂抹神秘、神圣的光环,从而将其神格化,使之成为神灵偶像和抽象的文化符号。在关羽神灵身上,儒家取其忠贞信义,佛家取其迷途知返,皈依向善,道家取其神灵威显,战胜邪恶,民众取其一诺千金、义薄云天,而统治者在价值取向上则与儒家高度一致,最为看重关羽对君王的忠贞不二。虽各有所取,却并不矛盾,甚至可以互为补充。

  当然,从实际情况看,虽然佛家最早将关羽封为护法神,但佛教徒倒不怎么参拜关羽偶像;道教虽把关羽捧得最高,可一般道士对关羽神像却多敬而远之,而是热衷于拜三清和张天师;明代中叶以后,社会上虽流传“关夫子”之说,可读书人并不拜关羽神像,而只拜孔夫子;民间跪拜关帝,则多半是为了乞求神灵保佑,或是把他当作财神爷来参拜。至于统治者的封赠、祭拜关羽,更多地是出于政治目的,那就是把关羽当作忠贞的典范,号召臣民们对朝廷、对君王忠贞不二。

  “关羽崇拜”其所以能在旧时为社会普遍接受,就是因为它超越了儒、释、道三教的界限,打破了官方与民间的鸿沟,具有了普世的意义。虽然在不同人士的眼里,关羽偶像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这些不同内涵之间似乎并不矛盾,更不会发生冲突。

  如今的关帝庙虽然依旧香火鼎盛,但似乎已经退去了宗教色彩,也没有了官方意识,它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延续,成为现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充,或是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给人们带来生财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