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犯错误是因为诱惑不够大?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草舍煮字         时间:2019-09-05         点击量4257

先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资本的贪婪时的一句话,“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可见,只要贪婪存在,诱惑越大,导致罪行越严重。

“不犯错误是因为诱惑不够大”,这个说法,主要是基于“人有贪婪的本性”这一观点。这样的例子不少见。一对年轻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仍不放心丈夫的忠诚度,于是就让自己的闺蜜出马,考验丈夫是否花心。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妻子“出差”在外,闺蜜“偶遇”丈夫,于是闺蜜与丈夫双双中招,睡到了同一张床上。结果是夫妻离异。一个做房地产的老板,感激于一个部下的忠诚,打算奖励这位部下一套房子。他让这位员工在公司自己开发的一个小区里任选一套。结果这位部下选了一个120平方的大套,让这位老板很是不爽。他以为这位部下会自觉地选择一个80平方的小套,“没想到他这么贪”。他改变主意,自作主张地送给这位部下一个80平方的小套。于是这位部下心怀不满,这位老板也失去了一个好员工。

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例外呢?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才有可能去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在低层次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时,而能够跨越这一层次去追求更高需求的人,比如,温饱这一生理需求还没有实现,为一种信仰或者责任驱使,能够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成就,为他人做出了贡献,最终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的人属于英雄。他战胜了饥寒(生理需求)对自己生命的威胁,也就是克服了安全需求对自己的诱惑,去实现尊重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比如战场、灾害现场、高危职业等等)产生的,但并非不会出现。也许有人说,英雄的追求是因为高层次的需求对他的诱惑大。那么请问,英雄这样做是出于贪婪吗?最终是犯了错误吗?他们有的人为了信仰、责任和追求献出了生命。那样妄揣他们,恐怕有点庸俗了。

商人甲发现了沙漠深处有一个富裕的部落,自给自足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绿洲上,那里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葱。于是他就用骆驼驮了两袋葱,献给酋长。酋长非常高兴,收下了葱并大量种植。为了酬谢商人,酋长回赠给他两袋金银财宝。回乡后一次酒醉,商人甲对商人乙透露了秘密。乙照方抓药,用骆驼驮了两袋蒜,千辛万苦找到了那个部落。酋长发现蒜比葱的味道更足,非常感动。他认为,如果也回赠金银财宝,显然远不足以表达感激之情了。怎么办呢?回赠四袋葱吧!商人乙不敢抗命,毕竟葱在土著人眼里比金银财宝还宝贵,不收下来就是藐视他们,只好带着四袋葱踏上归途。

蒜的诱惑对于那个原始部落来说足够大了,但诱惑的结果发生了偏差,让商人乙始料未及。这个偏差源于商人与酋长价值观的不同。

再看一个例子。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在众多候选者中,芬森选中了一个叫哈里的年轻医生。但芬森担心这个年轻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医学研究中坚守。芬森的助理乔治提出建议:让芬森的一个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然而,芬森却拒绝了乔治的建议。他说:“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制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人性。哈里出身于贫民窟,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我们一定要设置难题考验他,一方面要给他一个轻松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选择拒绝,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圣人……”最终,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后,哈里成为丹麦医学家,当他听说了芬森当年拒绝考验自己人性的事,老泪纵横地说:“假如当年恩师用巨大的利益做诱饵,来评估我的人格,我肯定会掉进那个陷阱。因为当时我母亲患病在床需要医治,而我的弟妹们也等着我供他们上学,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如果哈里掉进了那个陷阱,表面上看是因为诱惑足够大,其背后的原因却是因为他对贫困家庭的一份责任。善良、感恩、担当也是人性,不只有贪婪、自私的一面。优秀的人性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绑架。

必须承认,人性是有贪欲弱点的,或可算作是与生俱来的“原罪”吧。但是,诱惑足够大一定会犯错误(犯罪)吗?这就是有罪推定了。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眼中,“原罪”就像人怀揣一把刀,即使你没有杀人也是想杀人(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由于这个世上到处都有诱惑(财富、权力、机会、美酒美食美色),就像每只羊对于狼都是诱惑,而每一丛草对羊也是诱惑一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河泥。于是人人有罪念,世上无好人。既然无好人,就要时时警觉、处处提防。他人就是地狱,人际毫无感情可言,要随时随地小心被人算计、侵害。这样社会就进入了丛林时代,还是人愿意待的地方吗?何其荒唐的逻辑。

前些年有个年轻人状告父母,要求索赔百万,因为父母没有挣到大量财富就生下了他。父母辩称已经为孩子倾尽所有。为什么大多数生活水平一般的家庭的孩子,不受富人生活的诱惑而责怪父母?因为家庭教育改变了人的价值观。那个被告的父母没有意识到感恩、进取和担当才是最有价值的,因而没有传承给孩子。除了教育以外还有法律的规范,那个起诉父母的年轻人就没有达到目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通过教化、规范达到自律的。

综上分析说明,其一,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无论是丑陋的,还是优秀的人性。其二,人性考验的实施者往往同样会承担恶果。其三,人有贪性,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的高度考验别人。其四,人性的考验并非屡试不爽,因为人性是可以克服的,内心的价值观和面临的境遇又是复杂的。而且人性考验的结果往往是表面现象。其五,“不犯错误是因为诱惑不够大”是一种有罪推定,它抹杀了人际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否定了教化、规范和自律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