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雪岩》时,被这位红顶商人的传奇经历吸引了。胡雪岩是有着超人的经商天分的,有着政治家的头脑,善于掌握时局,而且投资时胆子极大,更难得的是,他懂得取舍的道理。凡是商人均以利益为主,胡雪岩自然也不例外,但只进不出那只能做个小气的生意人,只有像他这样的敢于先舍先出,才有更多的知名度和社会信任度,才有更多的机会向他涌来。
但经商就免不了面对竞争,良性竞争无法实现的时候,恶性竞争也在所难免。商人都不想陷入恶性竞争,因为那代表着利润的降低,甚至必须得降低成本,这又导致了质量的下降,名声的损坏。但人争一口气,有时候孤注一掷也在所难免。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杭州开业的时候,就陷入了和另两家大药铺的恶性竞争,那两家大药铺根深蒂固,纷纷打出降价招牌,企图给新开张的胡庆余堂一个下马威。但胡雪岩毕竟财大气粗,你们降价,那我就免费。胡庆余堂免费送药,一送就是三年,让另两家药铺几乎无生意可做。
然而,如果有人认为胡雪岩赔了大本赚了吆喝,那也是小瞧了他。事实上他免费送的药,多数诸葛行军散、金疮药等成本低廉的药,而当时清政府历经与太平天国、捻军等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在贫穷苦难中得到免费的药,自然对胡雪岩感恩待德。于是胡雪岩和胡庆余堂都收获了最好的名头,可谓天下闻名,从此他各地的银庄和店铺生意火爆。连清政府也对他的行为予以嘉奖,作为一个商人,胡雪岩被赐予了二品顶戴,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恶性竞争毕竟不是良好的经商之路,胡雪岩在商场上的野心越来越大,企图垄断生丝生意,数国洋商大为震怒,和胡雪岩死磕,加之国内金融买办的夹击,胡雪岩最后惨遭破产抄家,一代巨商晚景凄凉。
最好的竞争就是没有竞争。可市场经济下,没有竞争独树一帜的行业几乎没有。一旦有了竞争,就难免陷入恶性循环,特别是对一些小商小贩而言,更多的时候不想共赢共利,而只想豁出去干倒了对方再说。很多年前柏杨写了一篇讽刺国人的杂文《丑陋的中国人》,其间就提到了中国人的市场竞争,说在日本的市场上有很多中国人在做生意,可是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好多中国人在一起就成了一堆虫,所以他们在异国他乡也不抱团,只会明争暗斗。当然,柏杨的话难免偏颇,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这样,但我亲眼见过的一些恶性竞争,也真是人间奇景。
本地是个小镇,国有制的屠宰场倒闭了,又开了两家私人屠宰场。可是生猪肉事关百姓健康,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只允许保留一家。于是这两家开始竞争了,本来宰一头猪是十五元手工费,甲家开始十元,乙家改为五元,甲家干脆白宰,乙家马上跟随。那阵子去屠宰场杀猪的屠户们都喜笑颜开的,他们乐呵呵地希望这场竞争持续下去。三个月后,两家各赔了八万块,小本生意的人哪赔得起,谁都碍于面子不想提前认怂,怒火已经憋到五内俱焚,某一天酒后狭路相逢,话不投机,动刀吧。两家纷纷重伤入院,两家屠宰场也黄铺了,政府又指定新人开了一家。事后想想,人为了这一口气,赔钱不说,还落得个半死不活,又是图得什么呢?
我有个同学是蒸大馒头的。每个馒头五毛钱,生意不错。忽然一天来了个南方人,就在他对面开了一家馒头铺,馒头价格相等,个头也不小。百姓买东西都爱图个新鲜,南方人的新店铺客人不少,而同学家的馒头房生意自然减半。馒头剩了一堆,工人们请示,明天是否少和两袋面?我这同学读书不多,但十三岁就开始摆摊,脑子灵光。减什么半?不减,明天再加两袋面。
第二天,同学家的馒头比平时大了一倍,价格不涨,大白馒头摆在门口热气腾腾,对面南方人的小馒头黯然失色。老百姓哪见过这么合算的馒头,排了长龙来买大馒头,结果,南方人蒸的馒头全剩下了。时值盛夏,当天晚上馒头就黏了馊了,只得全部倒掉。
第三天,南方人不敢多蒸了,只蒸了平时的三分之一的馒头,个头也提升了。但同学家的馒头个头却恢复到了从前,结果大家拥到南方人店铺里来,一会儿就把馒头买光了。后来的人再到南方人店里,一听说没有了,个个失望地摇头拐到对面去了。一来二去,南方人折腾不起了,不到一个月就黄了。
当时亲历了这件事,对经商也有了一种恐惧,这哪是做买卖啊,这简直还是玩兵法啊。
本地还有一家酒楼,老板娘三十年前去天津学习了调包子馅,回来后开了饭馆,以“狗不理包子”打出名头,三十年来生意从来没衰败过。她家的包子味道鲜美,一咬往嘴里流油,回味无穷。附近几家酒店曾经效仿,但均以失败告终,反倒像给她家打了广告似的。三十年来本地再无第二家可以媲美的包子,没有竞争,她也就成了餐饮业的赢家。
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彩的世界,不管是富商们豪情万丈的竞争,还是小商小贩们的尔虞我诈,不管是良性竞争还是恶性竞争,其实都是一种智慧的角逐。做得好了,自己获利,还给别人留有余地;做不好了,互相斗个乌眼青,两败俱伤,任由后人得利。都说商场如战场,可是和平年代谁又愿意上战场厮杀呢?看起来经商之道,往往也是人生之道,只有睇透并达悟,方可以避免伤害,让自己安然平稳地行走下去。
上一条:有德为福,无德是祸
下一条:另眼看城市之天佑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