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老子的《道德经》里以水喻“道”,赋予自然、人事的大道理一种耐人寻味的玄妙。
按道家的学说,“道”是“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它生成万物,又包含在万物之中。初看这个“道”玄之又玄,无可捉摸。如若观水悟道,似可参透几分玄机。水,滋生万生,又包含在万物之中,它无处不在,无处所不至,其大浩如烟海,其小细若尘埃,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在美为美,在丑为丑,包容一切,又为一切所包容,无形无味,却又可变化出千姿百态无穷滋味。水之体性,“故几于道”。
水是世间最柔弱温顺的事物,任何一点外力似乎都可改变它的命运,任意把它怎么安置都能顺其然,随物赋形,放之江河湖海不踞傲,充盈瓮壶杯盏不屈节,平易自然,温顺之极。然而,最柔弱的东西又是最具生命力、最坚不可摧的东西,“滴水穿石”、“抽刀断水水更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都是水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用最柔弱的方式征服了最强硬的东西,赋予“柔弱”一种大智慧。至柔至刚,刚柔相济,世间无数事理都是这样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大道无为,如水虚静。世间万物总想居于高处,而水总是流向低凹处,顺势而为,普惠万物,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其结果是万物都离不开它,故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常说:“心如止水”,恬淡无为,心虚意净,不落尘网,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以静养智,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向来是成大事者内在的修为。平静的湖泊看似透澈湛然,其实谁也看不透它内蕴的力量,一旦决堤,则汪洋恣肆,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湍急的流水是混浊的,而经过流动,沉淀浊物,降除污秽,达到自净。这便是老子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的道理。
大道无形,如水无常态。在不同的外在条件下,水可液态、可固态、可汽态,凝之为霜为雪,聚之为雨为露,散之为雾为霭,排之为汗为泪,调以五味,则又是酸甜苦辣咸。不论怎样的变动不居,而“抱一为天下式”,万变不离其宗,它只是以无形、无色、无味的体性成就一切,包容一切,融合一切,各种物质在水至柔的性情调和下和谐共生,融为一体。
大道疏理万事万物,如水洗却污秽。清净是水之根本,善良是人之初性,然而水流变化无常,清静易染;人心易贪物色,本性易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混浊的流水,徐缓流动,最终洗却污秽,重现澄清;有道之士,虽处尘俗当中,贫而不诌,富而不骄,强而不横,弱而不屈,荡尽尘俗,清浊自彰。古人所讲的“修道进德”即是养性修真、体物悟理、去妄存真的过程,这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点一滴洗却德行的“污秽”,还原清净面目的过程。
孔子曰:“见水必观”。有德者观水见德,有谋者观水见谋,有智者观水见智。水至柔至刚、至虚至实、至欢至静、至浊至清,至简至繁,包容一切而不居有,生化万物而不居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故长存于天地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蕴藏着我们洞观天道、人道、商道的玄妙,“道。可道,非常道。”道在天,更在人,在身,更在心。以水观道,以山观道,以万物观道,“万物静观皆自得”,最终笼于人心。妙悟宇宙大“道”,不仅仅是达到修身养性那么简单,更重要地是彻悟事理,明晓万事万物存现的或然和本然。
上一条:孔子论大水必观
下一条:对孔孟哲学思想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