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个古老的话题,所以我们往远古说,中国的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有气魄,他们相信长生不老,所以有了丹道之术。孔子不搞那些不着边际的事,他的养生之道更适合我们这些现代人。
中国有句老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古人对人类生命的认知。怎么是这两个数字呢?是因为这两个数字是中国两位圣人的寿命,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所以后来的古人把这两个数字当作一个坎。也足见他们对这两位圣人的崇敬之心,崇敬归崇敬,关键是拿圣人的思想和教诲来充实自己的生命和人生,重新审视孔子的养生之道,或许能够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孔子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但他活得仔细潇洒,仅这一点就够我们学习一番的,《论语 乡党篇》有这样的话,说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话翻译成白话就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你看他活得、吃得多仔细。而相反我们现代人,或吃快餐,或暴饮暴食,曾经一位同事,酒桌上喝酒甚是豪爽,来了情绪,说一声“不就是个小酒子嘛”,拿起一大杯酒就倒进了食管里。几年后这位老兄到医院去把脾切了一大半去,这或许是上天对他当年行为的惩罚。
说到孔子的仔细,从养生角度来看深入到他生活的各个角落,如“食不语,寝不言”, “席不正,不坐”等等。这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你仔细地对待生活,生活就仔细地对待你。相反我们许多现代人,透支自己的精力,或忙于工作一忙数十小时,或到歌厅干嚎到下半夜,倘若孔子看见了,定会摇头,“朽木不可雕也”。尤其是现在的食品安全,少有让人放心的食品,你仔细都还有可能有问题,何况你不仔细。
崇尚节俭是古今圣贤的共性。孔子更是如此,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礼如此,其他也如此。前面说的孔子的仔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穷讲究,而是对自己生命的善待。而节俭是对他人、对后代子孙的善待,因为地球资源有限。养生更是如此,决不是一边神吃海喝把自己养肥,而后又一边拼命花钱减肥。现代人普遍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因为营养过剩,造成了身体生理的不平衡,这是人类健康的杀手,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崇尚节俭。管住自己的嘴,经得起美食的诱惑,则就不会有三高。台湾曾仕强教授吃少见的东西时,先跟自己的肠胃商量,打个招呼,虽然好笑却是严谨。孔子觉得恶衣恶食者可耻,他主张忧道不忧贫,赞叹得意门生颜回,这就是他崇尚节俭的具体体现。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近代人研究认为颜回应该死于严重营养不良。虽如此,颜回身上具有的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美好品质足以令我们后人顶礼膜拜。唐代孙思邈说,“养生必先养德”,心情畅快就能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淡化物欲,平淡人生,就能长寿。要想长寿无灾无厄就要养自己的心性,因为量大福大命就大。养性情,增德行才是养生的关键,这其实也是跟孔子学养生的核心所在。
上一条:苦夏苏轼,清凉东坡
下一条:闲说三国中的情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