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怀逸兴壮思飞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柯英         时间:2020-11-12         点击量1925

李白一生大部分岁月在漫游中度过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灵思遍留名山秀水之间。他的山水诗别俱一格,如果与谢灵运工细、陶渊明浑然、王维的禅味、孟浩然的清丽相比较,那种排山倒海的奔放气势、如火如焰的激情和无所拘束的洒脱,中国古代诗人中也只有他一个。

阅读李白的山水诗,每个人首先会被扑面而来的浪漫主义激情所感染,走进诗人诗情镕铸的大自然中去,随之兴奋,随之陶醉,随之惊叹。随意摘取一些广为传唱的诗句来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等,在李白诗思飞扬的天空下,山水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状态,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致的“意境”,如佛语所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借助自然形态抒写心志、表现个人理想情趣,是中外浪漫主义诗人常用的手法,中国古代诗学从儒家提出“感物说”开始,就讲究重表现诗人情感抒写的真实,外在的物经过诗人心灵的观照成为个性化的“心象”,读者的体验欣赏便成为一种再创作的过程。从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山水的风流云荡,更是诗人志雄气豪、横放杰出的个性。在其山水诗中,巍峨高山映衬着诗人傲岸不群的性格,滔滔江河流荡着他愤世嫉俗的情怀,景与人都达到了物我为一的境地。

青少年时期的李白,除了读书、写作和练剑外,最喜欢的就是漫游访古、隐逸求仙,蜀中秀美山水,使他自少年时就有了“少年早欲去五湖”的心志。青年时期,为伸展报国之志,开始四处干谒,“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下江陵,广游襄汉、吴越、洛阳、长安等地,长达二十年的漫游中,他始终在希望与失望之中追求理想的实现,在名山大川的游历中寄托身心。他时而欢欣鼓舞,“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本携卧白云”;时而苦闷悲愤,“大首若青天,我独不得出”;时而豪放不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而痛饮狂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时而自我开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命运的起伏曲折,心路历程的自我修正,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泻。他一面体验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面寄情山水,破愁解闷,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索,沉淀为他的诗歌中最动人的部分。

“李白落笔生云烟,千奇万险不可攀。”(欧阳修《太白戏圣俞》),有“海涵地负”之才的李白,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勃发出丰富、敏锐的灵思,创造了别人不可模拟的山水诗意。在他生花妙笔下,不仅有长江、黄河、华岳、庐山、天姥山、蜀道等壮伟的形象,也有宁静的湖山、明丽的村景、闲适的风光,大自然的壮美与诗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下的心绪相融合,物我合一,那“咆哮万里”的黄河、“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横空出世”的天姥山、“涛似喷雪”的横江等,已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山水,更多地成为诗人自我形象的外化展现。李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在山水中找到了替换,同时又创造了比自然本身更丰富的画卷,《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梁甫吟》、《蜀道难》、《横江词》、《西上莲花山》、《游洞庭》等千古名篇,可以看到诗人追求理想的人生历程,富有个性的思想体系,同时,也让后世读者从富有诗意的山水中找到了某种对应,赋予山水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

天宝十二年,李白报国无门漫游到宣城,登谢眺楼,由才华绝代而命运不济的诗人谢眺想到自己的身世,挥笔写下了《陪侍御步华登楼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健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才华绝世的李白,一生中在追求理想的路上饱尝艰辛,尽管志向一直郁郁不得伸展,但他的追求一直没有泯灭,“俱怀逸兴壮思飞”,正是他一生寄情山水、托付心事的最好注解。李白的一生,是将痛苦与欢乐酝酿为表现自我的歌唱的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