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躺平”这两个字消失了,不代表躺平的心态随之消失。正确的做法是分析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并疏导和应对。
对于新生事物的好奇,让我产生了想探究“躺平”的冲动,当然,只是体会“躺平”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至于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方式,不在探究之列,一方面是因为资料匮乏,难免胡说,另一方面人微言轻,上不了台面。
于是,我认真地平躺下,试着代入躺平者的身份,漫天神游起来。别说,还真有一些心得。至于这些心得算作调侃也好、当成戏谑也罢,全无关系。
首先悟到的是:平躺是一种状态,躺平是一种心态。它们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大脑的思维状态完全不一样。比如我,现在平躺着,心里却想着“躺平者是什么心态呢”这样的问题,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心静,一旦老婆喊一声:“发什么呆呢?赶紧起来拖拖地!”立马就得起来。躺平者是有与外界再无勾连的勇气的,除此,再无其他勇气。你说他是服了气也行,说他没有了除躺平外的任何追求也行,反正他已无烦恼。躺平者必须处于平躺状态,头脑里是“不争”的心态;而大部分平躺者只是平躺着,头脑里依然想着身外的事物。
平躺是生理需要,或者是被迫的,而躺平则是心里需要。有些人累了,想躺一会,于是就躺下了,这是平躺;还有一些人是不想躺下却被人踹倒了,一想到如果站起来还会挨踹,于是也顺势躺下了,这也是平躺。这些人在休息好后或者危险解除后,随时都要站起来,因为他们在平躺时脑子里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时候如何坐起来甚至站起来。而躺平的人则时刻寻找一切机会躺平,并且在躺平后创造一切可能继续躺平。躺平的人没有渴望,即使有,也是对“躺平”的渴望。主观想躺平的人,躺平后,脑子里整天想的是:还有没有更舒服的姿势?主观不想躺平的人,躺平后,脑子里整天想的是:还有没有机会再起来呢?躺平的心态与过去在市井流传的“站着不如卧着,卧着不如躺着”以及平头百姓追求的最高境界“三个饱,一个倒”(猪的境界)是一个道理。
既然这种境界如此美妙,为什么大部分人不做呢?于是我又悟到第二个结论:平躺只需要自身的意愿即可,躺平则必须要有外部支撑。现代社会,平躺的意愿也不多出现,在奋斗者眼里,平躺都是奢望。有人说“慢点,等一等灵魂”,等个屁呀!在“996”“白加黑”“5+2”模式下,再等,连身体都丢了。躺平和奋斗的实际是两个极端,大部分人处于中间状态。奋斗者即使具备躺平条件,也不会躺平,如果被强行躺平,他会郁闷。已经躺平的人必须有能够让他实现躺平的支撑,比如软床,没软床则不能躺平。但这不妨碍精神躺平,许多人身在曹营心在汉,身体在奋斗,精神渴望躺平,他们是行动躺平的后备军,一旦具备躺平的支撑,立刻舒舒服服躺平。这里所谓的“软床”,是由能够满足活着的物质条件、能够抵御外界诱惑的精神定力、能够豁达对待情感的淡泊心理、能够忍受皮鞭抽打的糙厚皮肉等等部件构成的。没有软床,就算躺平了,也是受罪——从来就没听说过躺在碎玻璃上还喊舒服的。软床是躺平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软床,才可能躺平。
既然拥有了躺平的心态,还必须拥有躺平的支撑(比如软床),才可能实现躺平,那么,是不是说躺平也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当然不是。这也是我悟到的第三个结论:躺平的条件是相对的。支撑躺平的软床当然越高级越好,越舒服越好。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软床不可企及。如果是这样,那能够具备躺平条件的人除了马云、比尔·盖茨等,这世上还真没几个了。而事实是,大部分躺平者只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并没有积累多少财富。由此可以推断,躺平的心态是低欲望的心态。躺平者对一切要求都不高,所以那张软床对他来说触手可及。就像阿Q,革命的目的只是得到秀才娘子的那张宁式床,然后就可以躺平了。如果他要求过高,就永远不具备躺平的条件了。永不满足是奋斗者的心态。无论躺平还是奋斗,都是境界触发的,境界决定人生的方向和心态,但境界在条件具备时只决定每个人自己的方向,这个我们平常人管不了,我们追求和谐,就应该包容。
我忽然觉得,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奋斗太艰难了,比如十个人抢一个苹果,总是有九个人抢不到,不管是谁抢到了那个苹果,九个人白费力气都是必然的。况且,我们还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些人爹娘生出来身体就不如别人强,咋抢得过别人?
我进而想,如果老人们都有躺平的心态并且实际躺平该多好!这样,他们既能享受天伦之乐,舒舒心心安度晚年生活,又能让子女们踏踏实实工作、学习。
所以要感谢社会,让我们不愁吃喝了,才派生出一群躺平者。奋斗永无止境,躺平立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