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鴳雀         时间:2022-04-11         点击量9915

  “五岳回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说明黄山的地位。  

  《黄山记》是徐迟写于一九六二年的散文,说明黄山在文人中的印象。

  在我的认识成长道路上,在我知道文学这词的时候,黄山很重要,徐迟很重要。

  我十八岁来到黄山茶林场,我站在茶林场高高的山岗上,眺望黄山几座鹤立鸡群的山峰,它们像五指山一样排列在我的极目的远方。当太阳从它们的背后落下去,黄山几座鹤立的山峰剪影似的轮廓便闪出光晕,像八一电影制片片头的五角星闪光一样。我就想黄山真是与众不同啊!什么时候去爬一爬黄山这几座峰,还要越过这几座峰,看看它们背后的模样。

  一九七八年读到《哥德巴赫猜想》,我记住两个人,一个呆子陈景润,一个老头子徐迟。以前读过无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小说,从不记得作家的名字,也不记得男主角的名字,更不留意文学这说辞,只是觉得读这些书比上课书有劲,看书看好人坏人,男人女人,看结果看输赢。(我母亲说我看的都是野书,不是正经上课书。我的语文成绩差,作文经常不及格,别人看我用功闷声不响读书表扬我,我母亲特意如此说。)但小说中一些女人的名字还是能记牢,譬如《三家巷》区桃、《野火春风斗古城》金环、《红岩》江姐、《家》梅,她们都是小姐姐,她们都死去了,我很难受。读这些课堂外的书会给我感觉,尤其是漂亮的小姐姐死去顿时觉得天昏地暗,人仿佛腾空,现实不存在,与周边不搭界。这些感觉现实不曾有过。读到徐迟的这篇报告文学,心跳不一样,血在脉管里流速也不一样,好像在奔腾。记住陈景润和徐迟,且是男人,一个还是作家,这是第一次。徐迟排山倒海般排比的设问和陈述,让我透不过气来,原来文学有这般强劲的震撼力。我要记住徐迟,像徐迟一样用排山倒海的排比句甩浪头,人甩不出浪头,文章要甩出浪头。说明我的认识从那一时起有了成长和发展。我开始知道文学两字这词,我开始知道作家这神圣行当。

  我十九岁就去爬黄山,实际不是爬是拾阶而上。陡峭的石阶一口气能走十五里。我上过天都、莲花,光明顶。我去过西海,松谷庵,翡翠池。我从前山上后山下,我从后山上前山下。除了冬季我见过春夏秋的黄山。我在茶林场的时候年年去,回沪后隔三差五去,老了后兴致高了去,前前后后去了近十次。黄山还是那个黄山,人已非那个人。以前喜欢勾肩搭背三五成群一起去,后来即使成群去,也是一人行。

  我在黄山茶林场度过十八岁到二十三岁人生黄金季节。长足身体,长足力气;张开眼睛看黄山,看美丑,看好坏;开动脑筋辨是非,辨现实与教条,辨说的和做的;识人头,识草木,识山水,识真假。当然,那个年纪还是一知半解。

  在茶林场最放松的时侯是仲夏的傍晚。水沟里洗去了一天的汗水,抬只碗或蹲或坐在屋檐下扒饭,像一排鸟站在树枝上,眼睛看那头走过来端着脸盆去水沟洗衣服的女生,品头论足。丽梅一晃一晃过来了,眼睛一斜一斜的,其实是瞄男生,看得不大方。此时,明辉会冷不丁叫一声,丽梅!丽梅一惊,脸盆掉地上了。明辉不笑,跟在丽梅后面的宝娣哈哈哈笑弯了腰。丽梅斜着眼睛嘟挪一句,痴喽!宝娣现在己不再哈哈哈了,连宝娣名字也不要了,改成多多阿娘。岁月无情,不仅容颜变老,心眼也老。如果问宝娣,你最喜欢什么?宝娣回答一定不是哈哈哈,不是美丽的衣裳,不是小姐妹的悄悄话,而是孙孙多多。问过宝娣,为什么那么喜欢小人人呢,甚至可以超过自己生命?她说说不清,就像腰上的赘肉就这么不知不觉长出来了,宝娣的心眼里不知不觉只剩个小孙孙。黄山茶林场的生活给了我形而下的兴趣和认识观。记住这些鸡毛蒜皮便是明证。

  回过头再说《黄山记》,否则怎么证明徐迟很重要。

  《黄山记》四章节。四章节就是一二三四,小标题是我读后的归纳。

  一、概貌。像现在无人机升空兜一圈,黄山全貌统揽镜匣。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千余平方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方圆千里,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徐迟语言华彩,排比娴熟。我读过他的报告文学《牡丹》,写汉剧变革,说到女艺人,那个排比真是排山倒海,一口气,一条句子一千字上百个排比,其间分号隔开,几乎穷尽古今中外女艺人。

  二、渊源。黄山怎么来,历史多少人来过?这是文人爱究的事。有学问的人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好比教科书表明词条总要说个来龙去脉。徐迟说第一个来黄山的是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有神仙浮丘公来过,李白来过,徐霞客来过,还有谁来过,徐迟说了我记不住。从古至今到徐迟止去黄山的人不多。

  三、上山。黄山的悬崖绝壁,道路艰难,徐迟说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黄山以前的路难走,徐迟六十年代去的肯定比我七十年代路还要难上。我去的时候,没有门票,没有索道,没有宽整的石阶,但已有路的模样。如果我记黄山,我就从上山开始,我要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拉上几个垫背的伙伴,将行进中的尴尬事,糗事按到他们头上,以情驭景,以趣逗胜,以工笔模写山水,一路行一路歌。徐迟写上山的路,百步云梯,鲫鱼背,阎王坡,小心璧以前不能走,要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开山筑道,方使他们可以领略人间仙境。我写就谢黄山挑山工,让我们上到山顶北海也有饭吃。

  四、风光。先写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接下来写云,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有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又写风,这舞松之风更把云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方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银。接下去,徐迟以相当的篇幅写到日出。他说,看到峰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颗微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徐迟写了许多,形容了许多,我不说了也说不全。

  《黄山记》全篇极胜富丽堂皇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景观,处处显得极致,处处又能峰回路转。读得我晕头转向,眼花缭乱,一篇文章划了又划,红蓝水笔全部用上,纸都破了,好词好句背不胜背,背到最后全部忘光。徐迟就这般刻录在我的脑海里,文学就这般成了我神圣的膜拜。

  我看黄山还是黄山,只是以前人烟稀少,如今人山人海。在黄山东面的旮旯儿还有个上海黄山茶林场,即使看山不是山,便是那个茶林场,还有茶林场里一堆人。说起那儿的事,我们都称黄山。这便是看山不是山,是我们的青春年华。(本文于2021年1月26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阳台外的雨伞
下一条:从鲁迅全集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