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吉安的44天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剑鸿         时间:2022-09-27         点击量2096

十一月二十七日舟发乌江,三十里,丰陂宿。

十二月初十日望南高插天际者,亦谓之界山,即所称石牛峰,乃永宁、茶陵界也,北与仙宫夹而成坞。

——摘自《江右游日记》

从一六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进入吉安境内开始,到一六三七年正月初十走出武功山结束,头尾算起来,徐霞客在吉安的旅行共44天。《江右游日记》用一万三千字详细记录了这44天的所见所闻所历,除十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缺失外,每天的记录都很完整,且不间断。

徐霞客游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日必有记,有时白天劳累,则晚上挑灯补记,在野外露宿则往往依岩作记。从记载情况来看,十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之所以漏记,很有可能是因为徐霞客在他的本家亲戚徐复生那里喝多了酒。因为结合上下文来看,头一天即二十一日,徐霞客受邀与张宗琏的近支后裔张启文喝酒,并一同游历了吉安城郊的铁佛桥、神岗山、螺川驿,入住白鹭洲。后一天即二十三日,吉安知府徐复生在署中宴请徐霞客,二十四日,徐霞客的外甥吴基美又设宴款待。也就是说,他是在亲戚家过得南方小年。

一连几天的宴请,徐霞客心情比较放松,加上又有张氏后人、亲戚朋友的陪同,酒后疏于记录是可能的。

寻访张宗琏后人,应该说是徐霞客取道吉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徐霞客所走的路线也是古代湘赣浙的主要通道,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一行前往三闾大学似乎走得也是这条线路。张宗琏是吉水人,永乐年间的进士,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后贬为常州同知。当时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军籍,擅自逮捕平民,张宗琏与之相争,使得大量平民幸免。后来,张宗琏因背部生疮而死,下葬时有上千名百姓白衣送行。百姓在君山为其修神庙纪念,嘉靖年间,神庙被毁。徐霞客曾奉父母之命,花数年时间,往返奔波,重建张侯君山神庙。此次西南行的一个心愿,就是寻找张氏后人。

张氏后人终于找到了,找得很不容易。

为了寻访张氏后裔,十二月初一,徐霞客半夜冒雨进入吉水县城,找到了住在南门的张君重、张伯起父子,详谈之下,发现此张非彼张,真正的张氏后裔住在县城南面山区里的西园村。于是,徐霞客当晚便“冒雨下舟”,“遂西南赣江行”,继续寻访之旅。这一访,又访了十多天,直到十三日,才在西园村遇到了张氏后人张淮河,第二天晚,与张二巫见面。那一年的吉安,雨雪纷飞,天寒地冻。

从初一到十三这十几天,徐霞客先后经螺子山、梅林渡、白鹭洲书院到吉安府城,又北行游历天玉山,东南游嵩华山,下嵩华山而到西园。这段时间里,徐霞客夜泊梅林渡一晚,夜宿白鹭洲六晚。由于天气寒冷,在梅林渡又被强人抢劫一次,徐霞客身无分文,只好在白鹭洲书院的净土庵借宿。接连几天,吉安雨雪不止,无所事事的徐霞客只能“卧雪鹭洲”,以至于几天的日记都只有寥寥数字或数十字。

从十二月十四日开始,一连三天,徐霞客受到了张氏后人的热情款待,从张氏公祠到五教祠,西园村的人们似乎非常喜欢在祠堂设宴,招待客人。徐霞客被盛情感染,与张氏后人进行了深入沟通,不但放下了行程,连日记也写得非常马虎。直到十八日,张淮河、张二巫才开始陪徐霞客同游周边,先是参观了泷头彭教的故居,接着又到了青原山净居寺,再游白燕山,参观了黄宪卿、田仰、周忱故居。

这次徐霞客在吉安访张宗连后人,前后花去二十多天时间,占到吉安之游将近一半的时间。对徐霞客来说,有一个重大的意外收获,就是得到了张宗琏亲笔手书的遗著《南程续记》,这部《南程续记》,张氏家族珍藏了二百余年,徐霞客苦求得之。后来,徐霞客在湖南湘江遇劫,这部遗著弄丢,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遗憾。徐霞客在后面的日记中说,“张侯宗琏所著《南程续记》一帙,乃其手笔,其家珍藏二百余年,而一入余手,遂罹此厄,能不抚膺。”

十二月二十六日,徐霞客启程,溯禾水而上,经横江、永阳、指阳、敖城,到梅田洞。徐霞客以一千四百余字,用工笔画的细腻手法,对梅田洞的绝幽景致进行了详尽的描摹,并于十二月三十日当天在永新刘怀素家度过了除夕。对徐霞客来说,这个除夕过得有点特殊,不仅是因为得到了刘怀素的礼遇和热情招待,更因为安静的山村环境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为逆旅中的徐霞客起到了抚慰作用。他在日记中,用难得悠闲和充满感情的笔触说:“主人以村醪饮余,竟忘逆旅之苦,但彻夜不闻一炮竹声,山村之寥寂,真另一天地也。晚看落日,北望高山甚近,问之,即禾山也。”

大年初一,徐霞客马不停蹄,一头扎入广袤的武功山区,开始他的武功之旅。徐霞客用长达七千字的篇幅详细记录了武功山的绝美风光,直到正月初十踏入湖南境。在武功山的十天里,徐霞客晨起动身,日暮而止,全身心沉浸在武功山的美丽山水之中,或投宿山村民居,或借宿茅庵,美丽的景致吸引着他,古朴的民风感染了他。

对51岁的徐霞客来说,这次西南游,是他人生最后一次也是最光辉的一次远游,历时四年,游遍祖国南方各省,其中44天的吉安游,足迹踏遍现在的吉水县、青原区、吉州区、吉安县、泰和县、永新县、安福县,并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反映了明朝末年吉安的地理、人文、风俗、水文、文物、气象、物产、地名等情况,也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和民族、人民生活、农民起义等状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

上一条:绳火绵延
下一条:闲说“布衣之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