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读读《周易》这部“千古奇书”,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刚一翻开书,看到那些神秘莫测的八卦符号,再看到那些天书一般的古文,一下子就给吓住了:这哪是什么“周易”啊,分明就是“周难”嘛!
其实这是对《周易》的误解,或者说是选择了一条最困难的前进之路。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地,读一本书,尤其是读像《周易》这样的奇书,自然也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可以选择,而从研读那些似是而非、半通不通的古文入手,无疑是最困难的一条。
《周易》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当然不可能一两句话说清楚,但如果说《周易》中讲的都是最基本、最普遍的道理,却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且看这个“易”字,由“日、月”两部分组合,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所以《周易》中讲的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的消长变化,而阴阳,则可以用现代哲学中的矛盾双方来表示。那么,《周易》一书讲的无非就是我们哲学课上学的辩证法嘛,又有什么可难的?在《周易》中,用一连续的横线代表阳,称为阳爻,用一中断的横线代表阴,称为阴爻,这便是“两仪”;而乾、坤两个基本卦则全面阐述了阴阳的基本性质及变化规律。所以《系辞下传》中说:“乾坤,其易之门耶?”《周易参同契》则更是开篇明义,说得更彻底:“乾坤,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所以可以说,掌握了乾、坤二卦的基本要义,就等于掌握了打开《周易》大门的一把钥匙。
然而要想走进这扇大门,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基本卦共有八个,只掌握两个怎么能行呢?那么,八卦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两仪说起。阴阳两仪是我们可以确定的,就如我们确定了天地一样,就如我们确定了父母一样。而天地不交,就不能够云行雨施,化育万物;父母不交就不能够孕育子女,繁衍生息。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个道理。阴阳不相交合、不发生某种联系是不会孕育天下万事万物的。于是阴阳两两互相搭配,就形成了四种组合,即阳阳、阳阴、阴阳、阴阴,这四种组合便称为“四象”。关于四象,我们可以和一年四季分别对应。如果再进一步,让四象和两仪再分别搭配,就有了八种组合,这就是八卦。由于八卦每一卦有三爻,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所以到了八卦这一步,三才齐备,终于可以代表天下万事万物了。具体来说,对于自然,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便是组成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八种基本类象。对于人事,则是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子,巽为长女,坎为中女,离为中女,艮为少子,兑为少女——相当于父母二人生了六个子女,如此,幸福的一家人终于完备了。
之所以在这里如此详细地介绍八卦的自然之象和人事之象,就是要说明,《周易》一书只不过是周朝人研究易学的文字汇总,而在周之前的夏商两代,还是有《连山》和《归藏》两种易学存在的;而在《连山》、《归藏》之前,传说中的上古伏羲画八卦的时代,甚至连文字都没有,有的只是八卦的卦象。那么想要研读易学,单纯从晦涩的古文字入手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从源头起、从卦象起,进行分析解读,才是最切近的通途大道。《系辞上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下传》亦云:“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便如阴阳爻的符号,有人说就是古人“近取诸身”效仿了男女**而画成的;再如汉字中的“水、火”两字,分明就是八卦中“坎、离”两个基本卦的变形,而坎、离两卦的卦象则是自然界中水火形象的高度提炼与简化(水外虚而中实,火外实而中虚。),是古人“远取诸物”的结果。
人们都熟悉乾、坤二卦《象词》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是为什么“天”就会“自强不息”,而“地”就要“厚德载物”呢?从“天象”的角度来解释:乾为天,天上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从不停息,自然是“自强不息”;而地广阔无边,吸纳万物,自然就是“厚德载物”。若从“人象”来解释:乾为父,一户人家的老父亲往往都是辛勤工作、不知疲倦的顶梁柱;而坤为母,一户人家的老妈妈则往往是无私奉献、无限包容的守护神。如此,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当然,无论是两仪(阴阳)、还是四象、八卦,其所代表的“象”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固定的,前文所说的只是自然及人事中最基本的象。扩展开来,无论是哪一个基本卦,都可以代表天下的万事万物,即所谓的“八卦万象”。这一点,在《周易》所附的《说卦》中有具体的介绍,而且后世的研易者又研究、开发出了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逸象”,都可以作为我们学易、研易的参考。这一点,近人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及当代“易侠”张延生的《易象及其延伸》可以参考学习。至于由八卦重新搭配排列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其所代表的“象”则更加具体而确定(当然仍不是唯一和固定的),有些卦名甚至直接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物象”,例如“鼎”“井”“革””颐”(口)等卦;而有些卦名则是生活中的相关“事象”,例如“蹇”(困难)“蒙”(启蒙)“随”(跟随)“归妹”(嫁妹)等卦。而其中的卦辞、爻辞,不过古圣先贤是对这样或那样的“象”进行的个人解读罢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属于我们自己的“个人解读”,没准将来也会成为未来的经典呢!)。
个人以为,在各种解读中,传说中文王所作的卦辞及周公所作的爻词最为古朴,不失古《易》朴素辩证法的原貌。孔子的《系辞》则最为切近,值得深入研究。而《象词》中则多了些封建等级及君君臣臣之类的思想(这种思想在《系辞》中也普遍存在,如开篇即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凭什么天就尊地就卑呢?难道老爹比老妈尊贵吗?)而《序卦》的顺序未必科学,《说卦》说得颇有道理,《杂卦》中虽每有精论可是却实在太“杂”了些。至于后人的著作,则以汉代焦延寿的《焦氏易林》为“以象解易”的最高峰(尚秉和有专著《易林注》,且后人还有专门以《易林》中的新卦词进行占卜,据说每有奇验。)且历朝历代皆有研易注易的大家,其著作都可以参看。而被奉为儒家经典的朱熹的《周易本义》,则充斥了“封建腐朽思想”,除非专门研易的学者,普通的读者还是不读为妙。
之所以要作此文,不过是要给想读《周易》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朋友们指出一条捷径,说了一大堆,却忘了本文的题旨——易知、简能。《系辞上传》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整部《周易》,本来就是以“易知”为体、“简能”为用的,正因为它很“简易”,所以才能够让人们很轻易地掌握;也正因为它很“简易”,所以才能够让人们很轻松的遵守。郑玄论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第一点说的就是《周易》的简单,第二点说的则是《周易》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第三说的则是这万事万物、万象纷纭的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基本原则。当然,这原则也是很简单“容易”的,就如春种秋收、昼兴夜寐一样,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也都在遵守着这样的原则,只是具体实施中,每个人的理解又都略有差别,正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君子日用而不知”(《系辞上传》),我们没有注意也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本文于2012年12月27日发表于中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