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才”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三字经》中就提到:“三才者,天地人。”然而三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又为什么偏偏是三才,而不是“两才”或者“四才”呢?这些问题也许就很少有人能够回答了。
一般认为,三才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描述。然而,如果仅仅要体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完全用不着三才这一概念。“天人合一”或者“天人感应”不是更好吗?如果将现代全息理论用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说,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体都是宇宙的微观模型,是可以与自然相对应,甚至是相感应的。只是,这样的论述往往容易堕入唯心主义的窠臼。
三才一词,一般认为,最早源于《周易·系辞下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爻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如果说后面两句对于六十四卦每卦为什么是六爻的解释太过牵强的话,(因为六十四卦本是八卦互相重叠而来的,上下卦各成一体,并非是由两爻两爻“三才而两之”形成的。对此,笔者另有专文论述。)那么,第一句中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焉。”就又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上:中国古代的许多哲学概念,都是既有明确具体指代的自然事物,而又有着广泛而抽象的代表性,是可以涵盖天下万事万物的。例如阴阳的具象是日月,五行的具象是金、木、水、火、土,八卦的具象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然而无论是阴阳、五行,还是八卦,却都不是仅仅代表着这唯一的事物,而是代表着天下万事万物的。当然,三才也不例外。
三才何以为三,而不是二或四?因为自无极、太极而来,分化为两仪、四象、八卦,直至六十四卦,已经有了二与四这一基本过程,绝不可能在两仪和四象中间更多出一个独立的系统。那么,所谓的三才,不过是阴阳两仪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天、地、人三才,天为阳,地为阴,人禀天地阴阳二气而生,是阴阳矛盾统一结合而成的复合体。就如同现实中的人(不是三才中抽象的人)一样,是由父精(代表阳)母血(代表阴)结合,怀胎十月而来到世间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其中的“万物”,当然不会包括“天、地、日、月、时间、空间”等这样明显有着抽象阴阳含义的事物,更多所指的还是地球上具体的事物,尤其是有生命的生物个体。
那么,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为,三才中,“天”更多时候代表了时间观念,“地”更多时候代表了空间观念,而“人”则代表了生存于这一时空中所有具体的物象。《周易·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庸》中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其实,《中庸》中讲的都是“君子”之道,扩展一些,也可以理解成为“人”之道。那么,人禀天地而生,对于个人来说,只有阴阳调合,不是太“过”,也不是“不及”,才是真正的“人间正道”。那么,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而言,才能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当然,这不过是对三才一种最基本的解释。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的高度概括性,我们还可以从方方面面来理解三才之道,并且可以将其用于指导具体生活。例如,对于个人来讲,我们可以把他受于父母的先天遗传基因看做是“天”的因素,而家庭出身、生活环境看做是“地”的因素,那么,个人的后天努力则是“人”的因素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将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处理得当,合理利用,他就会有更多的希望取得成功。
据此判断,三国时期的孙权,凭借的是“父兄基业”, 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得以巩固势力,称雄一方,靠的就是三才中“地”之功。而曹操出身不好,但是个人智慧超群、才能出众,更能抓住时机,“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的则是三才中的“天”之功了。至于刘备,皇叔的身份真假难辨,个人又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力(每战必败),最后却能入主西川、成就帝业,则和他的“屡战屡败”、坚强不屈的个性有关,也和他忠厚和譪,善于于笼络人心的态度有关,靠的自然是三才中的“人”之功了。
在民间,一一般的说法是,魏蜀吴三国分别占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地利、人和”则恰恰与“天、地、人”三才相对应,是对三才更进一步、更具体的表述。
这一说法最早源于《孟子·公孙丑下》在原文中,还有更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学人也常常加以引用,并用之于教育后人。照孟子的说法,似乎只要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什么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都可以克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巅峰。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众所周知,孟子的文章往往以势压人,有强辞夺理之嫌。就如他举的例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下”,这样的理由凭什么就可以判断一定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原因呢?显然他的论据很难自圆其说。同样,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也有着太多的主观成分。
那么,天、地、人三才的力量对比究竟是怎样的呢?
举例来说,一个要种蔬菜,要在什么时候去种呢?当然是春天最好了,冬天就绝对不行,这个道理实在简单之极——是因为天时的因素。可是如果他恰好住在热带地区,就根本无需考虑这个问题了——这则是因为地利的因素。那么,如果他既不住在热带地区,又非想要在冬天种植,怎么办呢?这在过去是没有办法的,现在当然不成问题了,他完全可以扣起塑料大棚,去种植反季节蔬菜——这就是人和的因素了。这样看下来,似乎恰恰证明了孟子理论的正确,然而在推断过程中,我们恰恰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这个农民之所以会获得成功,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有了塑料薄膜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并且有了成熟的种植技术,这才是他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属于天时的范畴。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情况下,天、地、人三才之中,天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是地,而人的力量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或特殊条件下才会突显出来。
仍以人为例,比如说,有一个人发财致富了,会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更多的人可能会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他个人的努力的结果。然而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如果他不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的愿望还会实现吗?如果他出生一辈子连火车都没有见过的偏远山村,他的愿望还会实现吗?多数情况下,人只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足心成事的,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之上。这就意味着,无论何事何物,如果都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归结为天、地、人三才,那么,在这三才之,天、地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发挥作用。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人自身的因素就不重要,而是说,人如果能够顺应自然、并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还抱着“人定胜天”的思想非要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得到的只能是大自然更加残酷的报复,这几年里愈演愈烈的自然灾害就是明证。
《周易·系辞上传》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首。”“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也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上古有鲧禹治水的传说,同是面对洪水,禹采用疏导的方法能够治水成功,而鲧用堵塞的方法最终失败被杀,就是他不能顺应自然的结果。所以欧阳修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虽曰天命,亦抑人力欤!”
最后要指出的是,三才思想是阴阳理论发展的结果,而且在阴阳之间加入了人的因素,是对阴阳思想的一种新的诠释。一般认为,《系辞》是东周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否出于孔子之手,有一点都是肯定的,三才思想的出现,体现了东周时期儒家“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所谓的“制天命而用之”,也同样是基于人的理念而提出来的。
然而,《周易》源于八卦,八卦源于上古的结绳记事。周代以前,无论是《连山易》还是《归藏易》,都是只有图形而没有文字的。根据《周易·系辞下传》的记载,是“庖羲氏(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也就是说,《易》的本源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基本上与人事无关。至于三才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空间是对《易经》本义的误读,还是发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要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本文于2008年4月13日发表于中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