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为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从天文意义上讲,它代表一种极致,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标志着盛夏时刻的来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有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 鹿角解
夏至日,鹿角开始脱落。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属阴,所以在冬至日其角才脱落。因此,在夏至,可以被看作是世间阴阳两气的分水岭。至此,阳性的植物开始衰败,而阴性的植物则慢慢滋长。
二候 蜩始鸣
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据古书记载,蝉之所以在夏季鸣叫,是因为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可见,季节的更替,最先感知到的,便是这平常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生灵,难怪蝉又被叫作“知了”。
三候 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野生中药草,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
古人说,鹿角不脱落,战祸不停止;蝉子不鸣叫,贵臣放荡淫逸;半夏不长,老百姓会得传染病。
上古时候,皇帝这一天要到北郊祭祀土地。天圆地方,所以祭祀土地的祭坛是方形的。北京城的地坛,就遵循了传统文化的观念而为方型。
夏至一阴生。蛆虫蚂蚁这个时候也是最泛滥的时候。在汉代的《礼仪志》中说,在夏至日的这一天,人们会把葱、蒜一类气味较大的菜品,挂在门窗上,用来防避害业。我乡凉州,夏至日有吃凉面和凉皮的习俗。
夏至日,也是夏九九的开始。
北方歌谣: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一年的时光啊,就这样在周而复始,周而复始中溜走一大半了。
出家之人,此时为了避免在外出托钵行化途中踩踏蚂蚁与草木新芽,这时要在屋子里“结夏安居”,修心读经。
吾乡凉州,此时麦子已经打穗,麦芒锋利,大野的绿,一天深似一天。青稞和大麦,都可以摘来烧吃青麦了。
吃青麦,在小的时候是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将田里早熟的青稞掐来,抓把麦草点火烧,至麦芒烧去。麦粒儿又嫩又香,堪比世上美味。每次吃完烧麦回家,整个人都成了一个花猫,手是黑的、脸是黑的,连嘴巴也是黑乎乎的了。
这样的日子,当时觉得是辛酸,如今回想,都是满满的甜蜜了。
这个时候,田里的青豆,都要拔秧了。向日葵的花苞,也有拳头大小了,它们挤在玉米地边上,蹭蹭蹭的长着,若你正好路过停下了来,一定会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的。
玉米也在可着劲儿的生长,麦子上场之后,它们将是大地的主人,但这个时候,它们只是怀揣着一些青涩的梦想而已。
田野青碧,成了鸟儿们的乐园。喜鹊的巢,藏在枝繁叶茂的树林里,麻雀忙于抱窝孵鸟,野鸽子在长空中飞来飞去,都在欢欣大地的盛宴。
赤日炎炎,麦子们正在烈日的炙烤下做最后的冲刺。而篱笆上的牵牛花,一朵蓝色,一朵粉色,都在歌唱生命适逢夏日的浓情和美好。田埂上的打碗碗花们,一片连着一片的开,也以一年中最为娇艳的姿态,大口的吸吮着浓烈的阳光。
池塘里的荷花,再一次激发了诗人的雅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是谁,在时光深处低吟浅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又是谁,在一叶青莲下书写爱的诗行?
山里的季节,怎么都迟了一月。山里的香柴花,已慢慢的落下紫色的帷幕,绿浓得化不开,赶山的人,跟着牛羊的脚步,再一次走进草原深处。街头巷尾,迟开的牡丹、芍药还在风中摇曳着,某一场雨后,一街的暴马丁香,把季节推向草木深邃处。
这样的日子,适合写长长的信,适合思念:这一天,想你的时间最长,梦你的时间最短。(本文于2021年6月21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千古文人苏东坡
下一条:精神、文化是孔孟家族几千年受到尊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