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那杜甫眉头一蹙是不是又补全了半个乱世呢?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身名门的富二代,少年时无忧无虑,中年后穷困潦倒,壮志未酬。其诗作皆为经典,被后世誉为“诗圣”。王安石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朱熹评价说,“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那么,我们就走近杜甫,读一读他忧国忧民的一生吧。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同年杜甫在河南巩县出生。家中世代为官。先祖杜预曾是功高封侯的名将。一句“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足以看出杜氏家族的声望。他父亲是县太爷,他母亲出身于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跟王维的母亲出身一样,是个豪门千金。只是在杜甫很小的时候,他母亲便去世了。
后来,杜甫的父亲娶了填房,也就是杜甫的后娘,俗话说的好啊,有了后娘有后爹呀。特别是后娘有了孩子之后,小小年纪的杜甫在家中的地位就更加地岌岌可危了。因为心疼侄子,杜甫的姑姑将他接到了洛阳家中抚养。姑姑对他呀,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呢。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姑姑,我的姑姑也十分疼爱我,在我父亲去世之后,把我接到她家去住,她对我也比对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好,经常给我买好看的衣服和好吃的零食,惹得表弟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我好像都还没有好好回报姑姑呢。所幸姑姑还健在,不会让我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的。可是杜甫的姑姑不在了,他在姑姑的墓志铭中写道“甫,制服于斯,纪德于斯,刻石于斯”可见杜甫对姑姑的敬重和深厚感情。墓志铭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间,女巫至,曰:处楹之东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可见姑姑的无私厚爱了。可以说,没有姑姑的悉心照顾,就不会有后来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
杜甫从小衣食无忧,六岁看大明星公孙大娘舞剑,那绝世的舞姿照亮了他年少的心灵。五十多年后,他行至夔州,看到一个叫李十二娘的人在舞剑,动人的舞姿和娴熟的舞技,让他想起一个人,他问对方的师傅是谁?对方告诉他是公孙大娘,听到这个名字,已是老翁的杜甫激动难抑,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爷爷杜审言是杜甫的启蒙老师,爷爷告诉小杜,不能光背书,要写诗,写文章。小杜问爷爷,写什么呢?爷爷说,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文章不是空想出来的。诗歌也不是在屋子里憋出来的,当你有了发自内心感想的时候,文章和诗歌就自然流淌出来了。爷爷的话让年幼的杜甫受益匪浅,也为他的诗作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一天,爷爷带着小杜外出,看到街边有人聚集,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人在舞剑,高超的舞技立马吸引了小杜的注意力。人群散去,小杜也失踪了。原来他跟在舞剑女子的身后,想让女子再给他舞一次。而这个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唐宫第一舞者公孙大娘。小杜告诉公孙大娘,“我看见你舞剑,脑子里出现了好多好多的形象,激起了我写诗的愿望”。公孙大娘看这么小的孩子,就那么刻苦,就答应了他,还帮他找到了心急如焚的爷爷。杜甫看公孙大娘舞剑,仿佛看到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于是七岁的小杜便作了人生的第一首诗《咏凤凰》“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凤鸣如箫声,凤舞天下平。”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这首诗却实实在在是小杜的处女作。
杜甫十三岁听大歌星李龟年唱歌,十九岁自驾游去山西游玩,二十岁又到江苏浙江一带溜达了好几年。人生的前二十三年,有钱有闲的杜甫过的十分潇洒。公元736年,24岁的杜甫赶到洛阳参加科考,结果落榜了。这次没考好纯属是因为自己才识欠佳。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复读,而是继续做一个快乐的旅行人,开始了他的“快意之旅”。在泰山,写出了名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兖州,学会了骑马和箭术,花了大量的时间观光和狩猎。公元740年,杜甫的父亲去世了。这时的杜甫真正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了。他不能继续啃老了,也没有赚钱的技能,从此,杜甫开始走向人生的下坡路。公元742年,杜甫30岁,作为当时大龄剩男的他终于娶了老婆。妻子杨氏是个温婉贤惠的大家闺秀,和杜甫算得上是门当户对,由于当时的杜家已经走向败落,杨氏嫁给他之后,过着拮据的生活。好在杜甫跟王维一样,十分专一,一生只钟爱这一位贤妻,没有娶过小老婆。由此看,专心爱妻子的男人,品质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诗圣就是诗圣,是无人可替的。
公元744年,杜甫遇到了大他11岁的偶像李白。当时李白刚从唐玄宗那里辞职,带着退休金开始享受生活。看了杜甫的诗作,很是欣赏。两人很快成了朋友,一起游玩饮酒。整天“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带着他寻仙人、采草药、炼仙丹。一句“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足以证明了哥俩深厚的感情。后来,他们又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三个作诗小能手,一起度过了一段暂时忘记烦恼的快乐时光。分别后,杜甫常常思念李白,春天写“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冬天写“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他夸李白写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说李白潇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李白是作诗的天花板“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恨不得把李白夸上了天,李白的头号迷弟非他莫属。
古人云:三十而立。杜甫不能再是个无业游民了。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文人,他首选的是做官。公元747年,杜甫抱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参加了第二次高考,又落榜了。时年35岁的杜甫第二次科考失败不是才华不够,是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不让有才华的人进入朝廷,故意让所有考生都落榜,还告诉玄宗说,因为陛下治国有方,已经没有遗漏在外的人才了。沉迷玩乐的玄宗也就相信了李林甫瞎编乱造的“野无遗贤”。通过科考做官的路走不通了,杜甫开始不断写诗,向权贵投简历求推荐,结果四处碰壁。不会花言巧语的他,写的诗不是大唐的盛世赞歌,而是社会不安的反映。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出了当时的贫富悬殊。
公元750年,杜甫投了三大礼赋,引起了玄宗的注意,派人专门给杜甫准备了一场考试,在当时的文人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专门为一个人出考卷的殊荣在当时是独一份。无奈主考官还是李林甫,毫无疑问,杜甫第三次高考落榜了。可喜的是,玄宗让他“侍制集贤院”,成了等待上岗的候补公务员,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四年。公元755年,家里穷的叮当响的杜甫拒绝了河西县尉一职,改任兵曹参军,也就是兵库看门的保安。没办法,在穷困面前,杜甫只能低头。当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场战乱成了无数人生活的转折点,杜甫也不例外。他回家探亲,没进门就听到哭声,原来是小儿子饿死了,写下“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表达哀痛。756年,因安禄山叛乱,玄宗逃到蜀地,肃宗即位。杜甫本想投奔肃宗,报效朝廷,没成想在路上被叛军抓住押送至长安。他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对家人的思念,这首诗的视角非常独特,以闺中的妇人,也就是杜甫的妻子做抒情主人公来写。他还写了著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顾念亲人,心系国事,充溢着凄苦。好在他名气不大,被关了没多久,就偷跑了。期间,他写下了史诗级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和深处乱世的悲哀。759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杜甫终于感动了唐肃宗,被封左拾遗,这个八品官是杜甫一生做的最大的官位。没几个月,就因给好友说情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朝廷饱受战乱,不能按时发工资了,杜甫已经穷到没办法养家糊口,只能选择弃官去投奔亲朋好友。已经很艰难的杜甫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亲人好友,得知李白被捕入狱,他日夜思念,“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和舍弟久无音讯时,他写下《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那个年代,他总是愁眉紧锁,他为自己苦,更为他人愁。后来,在严武、高适等朋友的帮助下,杜甫终于在成都有了一个草堂,把一家老小安顿下来,过了四五年的安定时光。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写出了著名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公元761年,杜甫房子上的茅草被风刮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饥儿老妻,彻夜难眠。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著名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763年,得知叛乱平定,在梓州避难的杜甫第一时间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之后回到成都草堂,写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公元764年,严武推荐杜甫做检校工部员外郎,也就是严武的参谋,这就是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的原因。765年,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途中,写下《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
公元766年,杜甫带着一家人来到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之下,一家人暂时安顿下来,租了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可杜甫的心却仍在漂泊。他写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流露了无尽的悲凉。
公元770年,杜甫一家辗转来到潭州,意外遇到李龟年,所有的唏嘘感慨都化作那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年冬天,杜甫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离世,结束了他漂泊困顿的生活,时年59岁。(本文于2024年7月9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读诗三章
下一条:闲读《论语》,捡拾智慧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