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水,无色无味,遇方则方,随圆则圆,无不所滞,它以千姿百态存于自然界之中。《道德经》主张的:“上善若水”是以水喻做人的真诣,蕴含着道家思想的大智慧,意在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既发展自身又有益于他物,说明做人要遵守自然法则,以自身品性与自然和睦相处,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是真善矣,则圣心备焉。一切顺其自然按照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会获得别人争也无法争到的东西,一个始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不会有过失。水的滋养万物便会逐步相继而生,万物遇水则荣,水竭则枯,万物都产生于自然的造化,又全都回返自然的造化。一切生命都是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之中,人也不例外来自造化,又复归在造化之中,大自然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呈现大千之象。一个人一定要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有一个灿烂的旅程。
“上善若水”的精髓在于“善”,最高境界是“上善”。
水凝为冰,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意志特性,即使凝为雪霜也不改纯洁和美丽。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能推动蒸汽列车。这是水的力量源头特性。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别人,又在净化自己的慈善特性。能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着,能够心善渊,事善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没有怨咎、遗憾、悔恨。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的刚毅特性。上化云雾,下凝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的生存特性。貌似寒物,却心怀一颗善良的心。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的胸襟特性。大爱天下,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能够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与争名夺利,这就是所谓的善利万物而不争。
雾似若云,却有着最为自由的个性特性。或聚可结云化雨,或化为有形之水,或散可无影无踪,或飘忽于天地万物之内外。水善利万物,“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校正做人的准则,教导人“善”心如止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是喻指做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做人,人人都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社会乃是儒家倡导的“大道之行”“大同世界”矣。民族优秀文化都有相通之处,儒家、道家亦然。上善若水,几千年来已经家喻户晓,成了人们的左右铭;上善若水,是做人的人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矣。”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大胸襟和大气度。
老子解释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密温顺,细微则无声而温柔,聚江河则汹涌而刚強,与人无争且能滋润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滋养,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实践自己的价值,互利互赢,长期共存。做人之道,具备水的品性,就到了最高境界了。因为水能处理众生依存关系而使之改善的缘故,水也就成了儒家倡导的“大道之行”的一种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是人德行的最高境界的总概述,这就是老子智慧的超人之处,解决社会问题归根结蒂就是解决人的思想品徳问题上来,以人为本,人的思想品德就是人的本。人人为“善”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和诣有进取的社会。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品德,奔流到海是一种人生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生存能力,向善柔情是一种大美大爱,海纳百川是一种生活宽度,滴水穿石是一种开拓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价值奉献。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道德经》主张的:“上善若水”,上,通尚,崇尚,是以水喻做人的真诣,意在教化人,感染人,旨在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解决时代问题,无疑有利于根治社会弊端造福民众;“上善若水”凝结着道家美好的社会理想;我认为,这就是老子倡导的大“道”。
上善若水,就是以人为本,规范人的行为准则,老子重视人的思想品行这个社会最小单元的最基本的属性,从社会根本出发提出对人的行为要求,这就是治家安邦的基本点,这也是“上善若水”的生命力之所在。(本文于2019年10月24日发表于中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