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现代人把老子的《道德经》推崇到了神乎其乎的地布,从几千年前的文化和修为来讲,老子的《道德经》也只是一篇普通的文章,甚至还有点不切实际。我们单从他骑青牛出函谷关,从此杳无音信就可以看出他最后的结局,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隐居,或是他的文章很有可能冲撞了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保全自己,躲起来了。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逃命去了。二是可能已经被迫害了,就像毁尸灭迹那种,惹了众怒是一定要斩草除根的。从后世的发展来看,我个人认为第二种的情况可能多一些。因为世上再也没有见过老子,甚至连他的后人也不再有了。但也有一种可能,隐姓埋名,不过以老子的名气,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他本身所处的国家就很小,在当时的情况下想把他和他的家人全部找出来,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的事。
但世人总有不愿意看到悲剧的善意,总会把一些事安排如自己的心愿一样圆满,从而安慰自己的眼泪,给生活树立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的同情心在作祟,无论老子或者众人,几千年来对谁都一样,毫不例外。所以就有了楼观台的传言,讲经说法的场地,但究竟有没有老子本人在场,这又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事。因为同时期的孔子,他的事迹完全可以查证,而大于孔子的老子却不得而知,这的确是一个应该仔细推敲的事。不过,因此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之后真的完全消失了。反过来说,这么好的一个经典著作,这么好的一个精神导师,绝对应该被捧为大神,放在今天,那一定就是中科院院士级别,甚至更高。一个学术的先知,一个派别的领导人,是绝不可能让他隐居或者消失?
通观《道德经》全篇,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跟儒家思想完全不同,但又不是站在儒家学说的对立面,它的思想体系完全是从人的思想深处,意识形态里剖析社会,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从而对于个人,对于统治阶级,对于思想领域里人性的判断,起到了一个先知的开端。最初的思想结构里总要有它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让统治阶级的人(掌权派)如何来统治另一部分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制定什么样的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和谐社会。所以,他的《道德经》完全就是给统治阶级所作,只不过是以人为本。所谓的道德,所谓的法制,所谓的阶级利益,在他的宏观世界里,取决于自然规律。然而他所认为的世界观,宇宙观,甚至如他所说的道,其实也在一个未知的,模糊的意识里,只要顺应宇宙万物生存的自然规律,那就是他的“天之道”了。而这“天之道”又是什么?我想,可能就是人的顺从与反抗,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如何适应自然,用适应自然的心态来适应统治阶级,这就是所谓的“天之道”。芸芸众生的民,只有顺从这所谓的“天之道”,受命于统治阶级,才能达到和谐社会,歌舞升平。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无论哪一个儒学大家也都有自己理想的蓝图。老子,孔子,孟子,任何一个学派它的精神指导,形成最初也都有它的理论依据,现实世界的土壤。这样来说,《道德经》也不例外。在老子的思想形成之初一定有他的社会实践,理论生存的土壤,有适合他的人群,也有反对他的人群。而反对他的人群又恰恰是统治阶级,就像布鲁诺那样,他的学说和思想冲撞了教皇派的利益和权力,便属于邪说谬论,所以被处以极刑。轮到老子身上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的确,他从此消失了。
以此来分析《道德经》可能跟当时的社会生活完全相违背,并不被现实所接受,也就是说,是一本禁书。焚书就会被制止,至于后世因《道德经》衍生出来的所谓的哲学,所谓的道教,所谓的以《道德经》为思想源泉的精神体系,甚至尊称为神。我想,作为当时的老子是绝对没有想到的,甚至也是统治阶级始料未及的。我们不要把他想的多么神圣,他指导了我们的思想,在某一个时期,被某些人推崇,就像我们现在的科技文明一样,至于以后,将来的世界里,科技文明也好,《道德经》也好,究竟又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发扬光大,还是自生自灭?我们谁也不知道。如果真要加以分析,那也只能是预言了。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如果人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全盘否决我们的认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一个始皇陛下焚书坑儒不知消灭了多少派别,有多少正确的,好的思想,也跟着消亡了,所以这人的意识总是跟着时代一起发展,只要人与人有差距,只要社会存在矛盾,只要现实生活存在压迫,只要利益冲突,那么就一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胜利的一方,也会有失败的一方。从而一切学说都是为胜利的一方服务,最终的结果就是,胜利的功成名就,失败的灰飞烟灭。文化,科技,文明就会被胜利人所接管,从而以他们为准则,剩下的便是芸芸众生了。
这就是所谓的权力。统治阶级觉不允许被剥夺,就会采取一切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利益经济都要以他们为标准,为他们服务。或者可以说,所有的社会活动必须在他们的制度下才能进行,所有的社会秩序必须接受他们的统治。而另一部分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人,只有在他们所构建的社会秩序下才能得以生存,这是统治阶级不可改变的权力,带有强迫性。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你生存的空间也随之被取缔,这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并不是老子权力,也不是《道德经》权力。
这样看老子的《道德经》,他也就是一个愿望而已。可以肯定,老子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社会,有近乎原始的社会状态,又像是一个超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他才提倡“无为而治”,从个人的自身修养,到作为统治阶级代表权力的圣人也能像这个大千世界一样,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这就是他所说的“道法自然”,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道”了。
我想,这只是老子的一个梦想。中国有句俗语“站得多高,摔得多疼。”因为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之治”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我们读了几千年的历史,对于这一点,人人可能都明白。所以,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道德经》,它就很普通了。然后再站在普通人的立场看他,就会有更普通的理解。但是,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是在不断变化,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他也避免不了有欲望。所以老子最先要改造的可能也是个体的人,普通的人,芸芸众生的人。这样来看他,他写《道德经》最初的意识和目的,可能就单纯和简单的多了。
我们再来看古人,生产和学习是为了什么?古人绝对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完全以个人为中心。他们所学的目的是宏观社会的,科学领域,文化领域,各种思想领域。尽管也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在混沌的世界里首先探讨的是自己,其次才是宇宙。人究竟是什么?可能在古人的眼里一直都是一个疑问。特别是在那个蛮荒,愚昧,无知的旧时代,生产也仅仅是为了活命。试想想,春秋战国时期,兵荒马乱,吃不饱,穿不暖,人的生存环境可能真的是朝不保夕。那么这时候的学习在活命的基础上又能走多远?能适用于他的时代,就不错了,何谈后世。更多的精神寄托就已经占了很大一部分,保命,求神拜佛的也是大有人在。
所以学习,多数也是上流社会的事,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底层人的学习也是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因此学习的目的性,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圣者,为社会服务,私者,为自己服务。从远古的生活环境来说,对于宇宙的认识,对于人的生老病死,又有一定的神秘感。另外,由于统治阶级思想鼓吹,皇权专政,所读的书也有取舍,制度下的人们生活学习,总是在某种特有的方式逻辑下有规律地进行,以顺从统治阶级的意愿,从而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很简单的原因,就是为了活下去。
但学习又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发生意识的变化。有人可能被洗脑,唯命是从,而有的人可能恍然大悟,从而看透社会,看透生死,看透人的本性。同时代的孔子,就做了统治阶级的附庸,为他们制定思想,规范标准,从而控制人的言行,听命于他们的统治。而老子却看透了这鬼魅伎俩,以一篇《道德经》来挑战权贵,向统治阶级发出呐喊,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
同时又言辞和善,有情有义。从宇宙的本质,人性的深处,自然变化的规律中,告诫人们,劝解人们,服从统治,服从自然。但他也有担心的,害怕的事,所以才会长篇大论,举出天地自然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从他的《道德经》第一句话就可以判断出他当时的心里,写出这篇文章的本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理很多,各有各的道理,但我要说的道理是我自己认为的道理。名堂很多,各有各的名堂,但我要说的名堂是我自己认为的名堂。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我觉得并不神秘,完全就是很普通的一句话,甚至还有点小心翼翼的意思。就像现在的人所说的那样,我的意见我保留,文责自负,所有的一切后果我承担,而且我的言论与别人无关。
至于《道德经》的全文,我有我的意见,在此不便啰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行文如流水,言辞恳切,情景交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此,我认为老子,古今第一大善人。(本文于2020年2月11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老子《道德经》中的唯物观
下一条: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精髓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