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唯物观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LWLAG2006         时间:2024-08-12         点击量513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范畴,“道”也就成为最早的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大致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源泉。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从而说明韩非子也是从唯物论的方面来阐释老子的道。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明确提出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德经》第十四章。在这一章中,老子指出,道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看它看不见,把它叫作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作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它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惚惚恍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它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并来驾驶现实存在的具体规律,从而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样也就摸清了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道是由极其微小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并且万物都是由它所产生。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远深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之为物”,进一步阐明了道是物质的。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明它的属性,也就是表明了它的德,而在人生的现实问题上,道具体体现为德。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一种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动而永不衰竭,可以做为万物的根本。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越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形象,道在一定的条件转化下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

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天下万物都是由道转化而成。道既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又是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倡导的道是在天地混沌状态时就已经存在的物质性实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无声无形,“寂兮寥兮”,但它的存在不是以人的意志可以决定的,它的运行无所不至,永不停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成为天地万物得以产生的源泉,“可以为天地母;”它原无名,“吾不知其名,”勉强为之命名,叫做“道”,“故强字曰道,”“道”,无所不包,行进不止,无远弗届,它既是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又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的规律,只有依照和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既而改造世界。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最高范畴,它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提出的,它是唯物主义为主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它为我们后来者认知未来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从而开启了人类认知宇宙和万事万物智慧的万妙之门。(本文于2008年5月31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