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发挥成“仁政”的政治理想,并多次向梁惠王等诸侯国君提出这种的“仁政”的治国思想。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第五章)。国王实行仁政,就可以使国家强大,万民归附,就可以在诸侯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很值得分析研究。
首先,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开始是发展经济。孟子曾对梁惠王说:“谷与鱼鱉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这很明确地表明,老百姓有粮食,有鱼虾,有木材等物资,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生老病死各种生活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也就是仁政的开始。可见经济基础还是非常重要的。春秋时期管仲也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可见高明的政治家都认同经济是基础这个道理。
然而,孟子主张发展经济,但并不主张“竭泽而渔”式的破坏性发展。孟子对梁惠王讲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鱼鱉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孟子这一段话其实包含了发展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捕鱼不要用密网,“數罟不入洿池”,就能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砍伐木材要讲究时节,“以时入山林”,不能乱砍乱伐,就能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就能使“鱼鱉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难道不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吗?这样看来,孟子那个时代的人们就已经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孟子强调要抓思想教育,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主张开办学校,“谨庠序之教”,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让人们懂礼仪,知廉耻,知道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道理。这样,人民经济上富裕,生活安康,加之思想素质高,自然就爱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政府,而其他国家的人们也会来投奔,如此一来,“仁政”统治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
孟子还认为要想有效地实行仁政的统治,国君必须兼顾人民的利益,要使普通民众有自己固定的财产,而且这财产要比较富足,能养家糊口,年成好的时候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的时候也不至于冻饿而死,民众才会拥戴自己的君主,服从君王的统治。否则的话,老百姓没有自己的产业,或者穷得丁当响,连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不能保全,还有谁去顾及忠君爱国、利益廉耻之类的事情呢?孟子的原话是“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仁政的要求是“藏富于民”,而不是“国富民穷”。如果普通老百姓终年劳作但收入不高,在生活上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国家的事情老百姓还会关心吗?国家在老百姓心目中能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吗?那样的话,国家也就无法治理了。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孟子还注意到了贫富分化的问题。在很多篇幅中,孟子谈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是不利于实行仁政的。例如,孟子对梁惠王讲述暴政的危害时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第四章)。孟子还为梁惠王分析当时的老百姓生活状况,指出在他的国家内有下面的情况:“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并指出像这样的现状是无法进行仁义教化的;孟子特别对梁惠王说道“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谁之过也?”(《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这些都可以看出,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决不是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的社会。
最后,孟子指出实行仁政的关键是统治者要真正的尊重民众,爱护民众,把民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和上帝。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在为政治国的至理名言。后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统治者尊重了普通民众,兼顾了下层老百姓的利益,那个时代就一定是大治之世或是盛世;如汉朝初年的黄老之术和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什么时候统治者无视普通民众的利益,对人民横征暴敛,将人民看成蚁民,那个时代就一定是黑暗腐朽乃至于动荡不稳的时代。暴秦三世而亡,酷隋两世而终,想来莫不因此。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宝贵的政治思想遗产,里面含有很多科学的因素。后世历朝历代的进步政治家都能从中吸收精华内容,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在当今时代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世界上强国林立,各方面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我们在国内又要建立强大而又和谐的小康社会,从这些角度看,一种科学而又得民心的治国之道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很需要的。孟子的仁政的治国的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启发作用的,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本文于2007年12月3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从《水调歌头》看苏东坡的豪放阔达
下一条:《孟子》的人才安邦定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