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的仕途历经坎坷,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他的名气并不比任何一名男性逊色。这主要归功于先生的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我们可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一览先生的雄阔超旷、横放杰出。然而,历代选编先生诗词,总少不了先生的另外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其词境界高洁,情味深厚,起笔潇洒,不假雕琢,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在词史价值上与赤壁三篇可谓齐肩同比。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时年先生四十一岁,任职为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让我们先来回顾这篇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起篇问月、问天、问年,颇似屈原的《天问》,奇逸超脱,似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似惊叹造化的巧妙,开篇即给人震憾。可与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比飘比雅比脱俗,又可与太白登峨眉山顶的“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共比浪漫比气魄。
只是这样的光影清绝下,那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又该是何面貌?先生于大醉之中,遥望薄如婵翼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便如生双翅,驰骋于天上人间。先生生平深受道家影响,他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加之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故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反映到词里,便应证了豪放洒脱的风格。所以,“欲乘风归去”,这一个“乘风”,一个“归去”,若不是性格豪放至极,焉有此不凡气魄!难怪胡仔《溪渔隐丛话》中有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然而,读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中,又不难看出,先生亦感人生空漠,众所周知,当时的密州乃一穷县,土地贫瘠,只长麻、枣、桑。届时官员薪俸又减,先生其时境遇在《后杞菊赋》序中可见一斑:“余仕宦十又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生活的困顿,加之每逢佳节倍思亲,先生与其弟苏辙情谊笃深,而颍州一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中秋佳节月圆之际,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又想起自己频频调动,居无定所,想起官场的污浊,因此,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所以,他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这个高度莫过于天上宫阙了,只是,自己是否能像琼楼玉宇那样耐得住寒冷?先生的心情是矛盾的,但是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相比之下,他还是更喜欢立足现实,所以先生很快来了个转折,“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谓一片神行,卷舒自如,钱锺书先生曾如是评先生诗:“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服在诗人的笔下。”
而先生能够在瞬间空漠的状态下,迅速领悟出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亦可谓清明至澈之人。据书载,先生并非善饮之人,但他喜欢与人同饮,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因为,别人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既不像屈原遗世独立,又不跟其他文人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所以,起起落落、是是非非中,他始终以清醒的姿态眷恋这个世间。
先生诗词多半“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联想力相当的丰富。在此词中尤为突出,词的下阙,先生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先生巧妙地借“转”、“低”、“照” 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又借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来指屋内人失眠,皆因月圆而人不圆这一离愁,所以先生心生埋怨,抬头感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既承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表达了先生对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又含蓄地表示了他对离人们的同情、关心百姓疾苦之心。此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也不乏于此。
但先生很快又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起伏跌宕,却不失自然规矩,又是恰到好处的收尾——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皆乃自然常理,这世界本身并不完美,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故应抱平常心待之,无须伤感。因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至高境界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一片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尽展眼前,那是一种浪漫又不失静谧的美,是先生本性的豪放阔达,亦是先生寄世人最美好的祝愿。
所以说,《水调歌头》不同于先生早期诗词,语多怨刺,以雄健取胜,也不像他晚年累遭贬逐,诗笔排奡恣肆,气象雄伟,先生此词可谓自成特色,于大气平和中款款写来,其意境因豪放而阔大,其情怀因乐观而旷达。他的思想境界又更显人情味,他的旷达便成为生活化了的心境。虽在凡尘而胸次超阔,一片光明。诚如先生自己所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语于豪放之外。“(本文于2006年2月20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湖州,“乌台诗案”的发生地
下一条: 学习孟子“仁政”思想的几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