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从此不须开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月牙         时间:2025-04-10         点击量64

我们见过杜甫的画像,双眉微蹙,形象清癯,一副忧患衰老的样子。我们也见过李白的画像,面庞圆朗,神采飞扬,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事实上,这对好朋友还是李白年长十一岁。

杜甫愁苦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正所谓“杜诗有句皆忧国”,诗史的笔墨记下了他之所见所思,“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悲惨现实,白骨露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差别,忧念家国;“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安史之乱岂止羌村人民苦难深重!身逢乱世,“三吏”“三别”写尽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离死别,征途漫漫,甚至无家别,满目凄凉,何等沉郁,深悲巨痛。晚年杜甫携亲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实杜甫也有清峻爽朗的时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朝气洋溢,气概非凡;“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应酬之作,也见风趣;“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以马喻人,超迈遒劲……这首重阳诗《九日》,读到“菊花从此不须开”这句,仿佛重又见到杜甫的清朗和风趣。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首是杜甫767年重阳登高之作。

首联,写自己客居夔州,一时兴起,抱病登台,独酌赏秋。重阳日登高、饮酒、赏菊皆是古代高士传统,可杜甫久在病中,病体不能饮,有一种失落的情绪出来,反过来想,这难道不也说明他是一个懂得生活、享受美好、富有情趣之人吗?

颔联最为精彩,“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联巧妙借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眼前之物“菊花”相对,诗词鉴赏家说这是杜律的创格,一句写酒,一句写花;一句虚写,一句实写;一下顿转,情趣盎然。驰骋一下想象:秋日,江上台,一个清瘦的老者,一贯严肃正经,因为久病没有福分畅怀饮酒,赏花的时候突然任性起来,对着面前的菊花耍小孩子脾气,“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真乃神来之笔,既写出了诗人喜酒,又写出了诗人爱菊,一个历经磨难却依旧热爱生活的诗人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

后面两联,因景伤情,猿猴哀啼,白雁南飞,弟妹音信渺茫,自己衰老多病,佳节倍思亲,怀乡情浓,寄托寥落飘零之感,也蕴含着诗人对战乱的诅咒,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盼。

此首除了“菊花从此不须开”那联,其余皆浓重的伤怀悲愁之情。这句,吟诵,体味,好像久雨后短暂的天霁,愁云惨雾的天空瞬间有阳光下来,虽只是如昙花一现,也是沉郁的杜甫真性情的流露,他何尝不想像李白那样飘逸雄健,明锐而洒脱!他何尝不愿人世间风清气朗,潇潇洒洒走一回!但遇安史之乱,一个再伟大的诗人也绕不过沉重的时代。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写这首《九日》的时候已是56岁的老者,这重阳独登台的一幕便在我脑海里定格:羸弱,枯瘦,苍老,像一片秋天的叶子,仍满怀生命的憧憬……“菊花从此不须开”,使性得妙,倘若花木真有心,想必也会笑杜甫,你是老顽童。三年后,杜甫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一想到这,这句孩童般天真的话便幻身为一朵菊花,带上了清晨的朝露和霜气。

稍后,杜甫写出了“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八句皆对,将常年漂泊、居无定所、老病孤愁、忧国伤时之情,层层递进,写得沉郁悲凉,动人心弦。

“无边落木萧萧下”,那是秋的背景,“菊花从此不须开”,眼前满地黄花,在即将到来的重阳佳日,吟咏,默想,杜诗趣说中之悲凉,玩笑里之沉重。(本文于2020年10月21日发布在中财论坛


上一条:
下一条:读《孟子》如闻战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