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杜甫在秦州,那一段短暂的经历,应该以“房琯事件”为引线。谈论杜甫诗歌中的艺术造诣,更应该以秦州这块,杜甫人生中短暂的栖息地为背景。
公元758年六月,和杜甫同为朝廷命官的房琯,因得罪了唐肃宗被罢免了官职。作为房琯的好友,杜甫多次为其上书请罪,杜甫生性耿直,因而他上书的言辞也难免有了过激之语。这些言辞不但没有博得皇上对房琯宽免,不幸杜甫言辞的过激又一次得罪了唐肃宗。从此,杜甫便受到了朝廷极度的冷落,以及站在房琯对立面上的那些同僚的排挤。“房琯事件”造成了杜甫,帮错了人、站错了队。这次事件,也称得上是杜甫政治生命中的一个死结。这个死结也进一步杜绝了他后半生的求官路途中,所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政治上的失意,不但造成了杜甫精神上的失落,还使诗圣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中。那时,安史之乱虽然接近尾声,但是刚刚归降朝廷的史思明,再次搅起叛乱,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又再度硝烟四起。在精神与生活的双重摧折下,杜甫不得不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
古往今来,人们求生的唯一出路就是投亲靠友。杜甫虽然是个诗人,但面对生活,他也有他现实的一面。无奈中,他想起了陇右地界上的秦州。那里除了有他的旧友赞公外,还有他的侄子杜佐。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秦州,战乱还没有侵扰到这里,相较之于关中,称得上是一片相对安适的净土。而且那里的气候、物产,在他和赞公的交往中早已有了明晰的印象。
公元759年,刚刚立秋的那个早晨,杜甫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黯然地离开了他曾任职的华州。一路西行经过半个月的颠沛流离,诗人全家终于在一个秋日的正午,疲惫地抵达了秦州。站在秦州的大地上,杜甫对眼前的这一片土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莽莽万重山,孤城石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看得出,在关中相对开阔的平原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杜甫,来到理想中的这一片相对安宁的山城,然而面对眼前的现实,他的心情依然是悲凉的。
因为长途爬涉,一家人已是筋疲力尽。在秦州城北一家破旧的客栈里,杜甫全家暂时住了下来。第二天经过多方打听,诗人终于了解到了去他的侄子杜佐,所在地的秦州东柯谷的路线。三天之后杜甫带着全家便离开了秦州城里,来到了秦州以东的东柯谷。
叔侄相见悲喜交加,一家人被杜佐热情地安顿在两间茅屋里。有了暂时的安身之所,但一家人的生活却依然过得捉襟见肘。杜甫的心情依然蒙着一层愁苦。有了侄子的帮衬,和赞公时不时的相见畅谈,杜甫内心的那一层孤独感,也渐渐地被亲情和友情取代了。他的精神才一点点进入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状态。
然而人和天空飞翔的鸟是一样的,虽然精神迁徙到了一片开阔之地,但生存的需求,不管你走到那里永远都是精神的根本。
为了全家的温饱,略懂医道的杜甫便上山采起了草药。地处陇右之地的秦州,虽然偏僻闭塞,但物产却异常丰富,山野里生长的各类药材更是品种繁多。这些带着秦州大地特有的泥土气息,和人类生命有着关联的植物,称得上是对杜甫一家人生活的成全。而同时,生长着各种药材的美丽的秦州大野,也同样激发着杜甫诗歌创作的热情。
“跻险不自安,出郊已清目。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这首有名的《赤谷西崦人家》,是诗人在秦州留下的一些明快的诗作之一。在秋天的每一个清晨,诗人都会背上药篓,手提一把锄头,去山野里挖药采药。古老的秦州多为高山峻岭,每一次诗人的脚步一踏进荒郊野外,他的心头不但没有了生存的烦恼,相反美丽的秋野使他一次次发着,对秦州大地的感叹,那时秦州的天气秋高气爽,格外宜人。杜甫有时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有时和东柯谷的乡邻,一起走进山中。山脚下溪水如链,小路如蛇。金灿灿的庄稼地里,鸟雀飞来飞去,有时落在小路旁的茅草上,有时栖在荆棘上。走着走着,山野里会出现一户人家,茅屋草舍,轻掩的柴门,似乎都在不经意地迎接着诗人的到来。而那篱笆旁那一簇簇傲然盛开的菊花,又一次使诗人感到了秦州大地,给他精神上带来的轻松与心情上的愉悦。这一切,使他突然间会忘记采药途中的艰险与倦怠,诗人的心灵恍若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
不知道杜甫在秦州仅有的三个月时间里,他心中有没有想过,像陶潜那样在秦州美好的山水间,做一个以采药为生、采菊为诗的隐者。像现今流行的网络语言一样,尽管杜甫许多诗中所赋予的理想是丰满,然而现实的骨感依然会用,尖刻的骨针锉伤理想丰满的肉体。
杜甫把药采回家后,还要赶着秋天的好天气进行分类晾晒,晾晒好的草药,拿到集市上换成银两,一家人的生活来源才能有所保障。幸好杜甫深厚的医道用于采药,所得的银两以及亲朋的接济,他一家人的生活,已经不至于挨饥受饿。除了采药,杜甫还和他的夫人杨氏开垦了一片荒地,学着当地的村民,种上了一些应季的蔬菜。但面对秋天的菜园,杜甫的心情却显得没有面对秦州的大野那样放达。面对秋天一天天衰败的景象,杜甫的内心又一次充满了人生与生命的悲凉。这些情绪在他的《除架》和《废畦》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秋蔬拥霜露,岂敢惜凋残。暮景数枝叶,天风吹汝寒。绿沾泥滓尽,香与岁时阑。生意春如昨,悲君白玉盘。”。那时他和杨氏种的蔬菜,上架时已经到了晚秋,蔬菜在晚秋的风霜中,已经调零的不像样子,菜园子里剩下的是残叶败枝,面对眼前的景象杜甫又一次联想到了他的人生。“生意春如昨,悲君白玉盘”。都说文人悲秋,其实诗人面对的不是节气,不是生活的重压,他伤感的依然是他未酬的壮志。
在人生中,一个人内心的达观与悲凉 ,那只是情绪的起落,普通人即是如此,何况是一代诗圣。好在杜甫在秦州因为远离了战乱、和他来秦州之前关中的喧嚣。在生活不至于挨饥受冻的前提下,秦州也使诗人有了时间上的清闲。在短暂的三个月里,他几乎每天都会赋诗一首,在秦州杜甫一共创作出了95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且每首都是精品。
曾有研究杜甫的学者,考证出杜甫在陇右创作出了大约110首诗,而秦州却占了95首。如果把陇右看成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高地的话,那么秦州,称得上是杜甫颠沛流离中的歇台。在这座歇台上,当他把人生最庸常的生活安放下来,他的心灵也紧跟着安放在了这一座歇台上,而他的诗歌,也就源源不断地,安放在了秦州这一片广袤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