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孔子又被尊奉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等称号,也可以称的上是教师这个行业的开山祖师。记载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的著作《论语》中的很多篇目若是组合在一起,就足可以形成一部教育学专著。鉴于孔子“圣人”的尊号和千百年来的高不可攀的地位,很多人都无端地认为孔子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很古板的人,很不容易让人接近的人。其实不然。从《论语》中很多篇目语言风格、所叙述的事情以及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对孔子的描述来看,孔子是一个相当可爱的良师益友的形象。
首先,作为一个教师,孔子并不是那么古板,像后世有的教书先生那样整天“高高在上”,对学生板着脸孔,讲究“师道尊严”。也没听说孔子有过“戒尺”那样的惩罚调皮学生的用具。关于孔子的脾气性格,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是这样评论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作为教师,自然需要一定的严肃、威严和庄重,但孔子能把握分寸,做到严肃而又温和,神态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这是很值得为人师者学习的。从《论语》中 孔子对学生说话语气来看,他采用的应该是和颜悦色的态度,用的是道理深刻而又娓娓动听的语言。像“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等等话语,读上去虽然浅近易懂,却又觉得富含哲理,发人深省。
孔子教学的时候从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方式。他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孔子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乃是“启发式”教学法。孔子还经常使用“探讨式”教学法。孔子经常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内容涉及伦理关系、知识学习以及国家治理等等。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孔子并不是拿出什么“标准答案”让学生背诵,而是常常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言其志,然后再进行点评。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例如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即“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或提议,是不是立即就去行动呢?”孔子却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示,怎么能立即去做呢?但他对冉有说的却是:没问题,是应当立即就去做。另一位学生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却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孔子开导他说:冉有遇事经常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而子路遇事却常常轻率鲁莽,所以要对他加以抑制。你看,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灵活呀!在这样的老师那里学习,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吗?
孔子在讲课时,并不刻意追求课堂纪律,而是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进行教学。《论语》中详细记载了一堂生动的课例,即《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在这一课上,孔子先是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慧眼识才,任命你们做事业,你们都做什么事情呢?另外孔子特意强调: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岁数大,你们就不敢在我面前讲话。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当子路、冉有和公西华分别说完了自己的志向,孔子接下来再问曾皙的时候,文章中描述很出乎我的意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从这几句话上看,原来曾皙在前面几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竟然是一直在鼓瑟!直到孔子问他问题他才“鼓瑟希”。看来孔子的课堂上学生的自由度是比较大的,探讨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弹奏乐器!这在后世的教学课堂上大概是不可想象的。
孔子还是一位老实人,奉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做人原则,从不弄虚作假,不懂装懂。先秦著作《列子》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孔子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东游,见到两个小孩在讨论问题,就上前去问他们在讨论什么。一个小孩说,他认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原因是早晨太阳大得像车盖,中午的时候则小得像盘子,这不是近大远小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却说,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早晨离我们远,原因是早晨太阳沧沧凉凉,中午的时候则热得像沸水,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结果,两个小孩把这个问题问孔子,孔子没有回答上来,还遭到了两个小孩的嘲笑。尽管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形象多少有些狼狈不堪,我却觉得孔子是一个很可爱的人。自然,圣人不见得就是“完人”,不见得就是神仙,不见得什么都懂。但孔子答不上问题来就老实承认自己不懂,不怕被嘲笑,这不是很好吗?孔子绝对不会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装腔作势,编造一些借口欺骗小孩们。这是很值得后世人们学习的。当然《列子》中谈神论仙的故事比较多,“两小儿辩日”是否确有其事怕是无法考证,其故事也有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从孔子一贯的做人准则来看,从孔子的各方面言行来看,说孔子是位诚实君子,这大概不会有错。另外《论语》中还记载了一件事,就是孔子去见了南子,而南子是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这让性子直的子路很不高兴,孔子无法自圆其说,急得连连赌咒发誓,说自己绝对没搞什么邪的歪的,否则老天不容!这件事让人们看到,即使圣人如孔子者,遇到难办的事也不免像普通人那样着急上火赌咒发誓,这倒使孔子增添了几分凡人的可爱之处。。
孔子在办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培训。前面所说的对于同一个问题给予两种答案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论语》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和子路、颜回三个人谈话,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则回答:“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从这句话上看,孔子反对做事鲁莽、心理冲动的行为,而认为一个人应当对问题深思熟虑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另外孔子并不认为老师说什么就应该听什么,而是主张老师学生之间要互相探讨甚至争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爱和老师争论,孔子开始还感到不安,认为颜回没有自己的主见,只知道照搬照抄老师的思想;到后来发现颜回原来也很有自己的思想,才算是放下心来。
总的来说,孔子可以称的上是一位良师益友,孔子在教学中看重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的教育,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创造活跃的教学气氛,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实际上,孔子的教育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孔子的教育下,一位又一位贤人脱颖而出,走向社会,成为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中定国安邦的人才。可以说,在孔子这样良师益友的身边,想不成才都很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