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中的“五德”,虽然在这个表述顺序上“信”居于五德之末,但通过论语中的表述,我认为“信”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应该是仅次于“仁”和“礼”的重要品德。“信”字,属于会意字,它是由“亻”和“言”组成的,即为一个人说出的话。引申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一个人说出的话要算数,这便是信——“言而有信”。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信一般是指诚信、忠信、信义等。
“曾子杀猪”,作为言出必行的典故一直被口口相传延续至今。“赵氏孤儿”中,程婴为了千金一诺而舍弃自己亲生骨肉的生命,这种对“信”的执着践行令后人无限尊敬。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把烽火之约视为儿戏,“烽火戏诸侯”的言而无信到头来只换得国破家亡。“尾生抱柱”的诚信虽然略显迂腐,但这种愿意为一个约定舍弃生命的精神也着实令人赞叹。
《论语》中关于“信”的表述有三十多次,足可见“信”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些都是“信”在《论语》中的具体体现。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稍微做一下分类。
首先“信”作为一种笼统的概念意义的“道德”,在论语中醒目的存在。如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等。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只能从这里了解到“信”是应该被弘扬与彰显的,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行为准则。我们并不能理解“信”这中道德该如何去实践,能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样的指导意义。但与其他重要的道德一样,这样理论性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在《论语》中,“信”在社会生活中最大的指导意义便在于与人相处,特别是与朋友相处要做到诚信不欺,忠信不弃。《论语》中绝大多数对“信”的表述都涉及到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显然,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不嫌弃朋友,有过则改闻过则喜,是“信”最实际的意义。而“信”的确作为朋友之间交往的最珍贵的品德被千古传颂。“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便是言而有信的最好体现。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认为执政者“取信于民”比粮草丰沛、兵多将广更加重要。
记得《夜宴》中葛优有一句台词:“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在现实社会中,诚信为本是净化社会生态的良药。
上一条:读庄子《达生》的感悟
下一条:解读“无用之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