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个极其自信又自负的人,我欣赏他的倔劲,更喜欢他的言笑晏晏。作为普通人,我最看重的还是他的人情味。比如善良:对笨笨的学生樊迟,他貌似不经意的点化,对鄙视礼法跟自己唱反调的发小原壤,他也只是用拐杖轻轻一敲。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是君子;所以,他弟子三千。父子兄弟同窗,在他班上也大有人在。颜回父子,冉求仨兄弟就是代表。
说到冉求,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冉离了。
据孔子家语及“冉氏族谱”载: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离娶颜氏,生长子子耕(伯牛)次子雍(仲弓);颜氏死后,娶公西氏,生求(子有)公西氏闻孔丘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孔门四科中,两哥哥都以德行著称,弟弟以政事著称。“一门三贤”,说的就是他们三哥俩。
老二仲弓,“居则以处,行则以游,为人敦厚,气度宽宏,斯文终身”。当初,孔子说他是坐尊位做卿大夫的人。但仲弓心事重,总觉得出身不好,怕因父亲品行不佳,失了贵族身份沦为“贱人”这事,受牵连,影响找工作。所以在班上有些自卑。
孔子摸清情况后,便在班会上讲:“耕牛生的一个小牛犊,长着整齐的红毛和周正的硬角,虽然不想它作为牺牲祭品,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
为什么不想小牛犊做祭品呢?据专家注:周代祭祀所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他们以赤色为贵,祭祀时用做牺牲。所以长着杂色花纹的犁牛,且为耕牛,就更不符合要求了。
孔子的这些话,言下之意就是“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就是说,老子犯下的过错,不能让儿子来背锅。只要儿子没继承父亲恶行,人品清洁,才能出众,将来依旧是国家的栋梁。
经孔子一开导,仲弓心结打开,拼命学习,年过不惑,还被季氏集团聘为总管了呢。但他只做了三个月的官,不太适应官场那套把戏,就辞职不干了。后来一直呆在孔子研修班干事。
说了仲弓,再说伯牛。伯牛为人宽容端正,待人接物很周到,孔子出差或聚会都要他作陪,可惜患病早逝。
去世前夕,孔子去探望他。伯牛害怕自己的麻风病传给了老师,就不让孔子进屋。这个麻风病有多恐怖呢。先讲一件真实的事吧:
初中时,老师带我们去龙王寨春游,龙王寨山高路陡,人烟稀少,但风景秀丽。龙王寨下,有一家白墙黑瓦的医院,安安静静,不见人影。我们就去上厕所,只见墙壁上,水龙头处,都张贴着麻风病的防范知识。院坝里,过道上,洗手间,都是浓浓的消毒液味道。
下午,我们一班人马,在松树林里转悠,不知怎的,就看到了很多一身灰色衣服的病人在田间劳动。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只是埋头干活。偶尔有几个人抬头望我们一眼。见他们眉毛光溜溜的,大家又好奇又害怕。有个医生就过来给我们讲,不要歧视那些病人。说他们已经很造孽了,既被病魔折磨,又被家人抛弃。医好了的,有家也回不去,只好继续呆在医院,得过且多。
回来后,老做噩梦。听大人说,那些麻风病人死后,也不埋,也不火化,就丢在山后的大森林里让鸟儿啄。现在想起估计有些造谣,但当时害怕的阴影还在。死,谁不怕啊。这还是发生在90年代的事。想想孔子那个年代的医疗条件,真为伯牛难过,替孔子担心。
孔丘体谅伯牛,不进屋,就站在窗外。但他还是把手从窗户伸进去,拉着伯牛的手,悲戚地说:“怎么会这样啊,是命吧!这样好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啊!这样好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啊!”
看见孔子这样,我估计伯牛心里肯定又难过又宽慰。
可能有人要说,孔子是老师嘛,对他学生这样,也是本分。也是,他们本来就情同手足。但对师冕的态度,亦能说明孔子的善良。
礼崩乐坏的年代,乐师的地位,可想而知,更别说师冕是个盲人了。我有点不太明白,古代乐师为什么一般是盲人担任。
师冕来孔子家,孔子出门迎接搀扶。上台阶就提醒师冕这是台阶,慢点;走到椅子边就说这是椅子,请坐;然后就介绍在场的人说左手边是谁谁谁,右手边是谁谁谁。告别时,还送他出门,说这是门槛,小心等等。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春寒料峭读来,心里还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一个是名人,一个是草民,身份地位天差地别。可孔子却以平等的眼光视师冕为亲友,哪里是他人口中的表演秀呢?如果没有善良的底色,我看再秀,也秀不出观众内心的柔情与感动。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成色,善良与否,就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孔子的交际圈子,基本上都是些达官显贵。除了个别穷学生。颜回就不说了,还有一个学生原思。原思这个人低调,不爱出风头。论语中,晃了两次,不太引人注意。我估计也是勤快。孔子让他做了自己家的总管。每月给他开九百斗粟米的工资。锦上添花的事,孔子是不屑的。说原思家穷困潦倒,这也是依据。但原思嫌孔子给多了不要。孔子就说,拿到起嘛,如果嫌多了就分给你的乡邻们,当回家送的情吧。捐助而不露声色,保留了受助者的自尊,这就是善良,这就是分寸,这就是人情世故。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以前不懂这句,觉得有些夸大其词,感觉有些肉麻。现在回头看,一点也不过分。因为雨果说了,善良的心就是太阳。
比起思想家、教育家的头衔与光环,我更喜欢孔子的平民身份。因为他身上那股人情味,总在无意间散发出幽香,如山野幽兰,萦绕于怀,令人愉悦。比如他的率直,他的牢骚,他的玩笑,他的赌咒,他的圆滑,他的善良等等,都是这样真实。
上一条:用脚步,走出生命的高度
下一条:苏轼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