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读经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yangyizhuo         时间:2020-09-22         点击量1972

央视“百家讲坛”的“我读经典”栏目,似乎在掀动一股读经的热潮。从这几期节目来看,编导的目的在于唤起“现代”人,对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并到承袭、发扬。这个目的无疑应当赞成,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免有些“矫枉过正”的偏颇。所谓过犹不及,倒有失“中庸”之道。

从几期讲解的内容来看,大家几乎是统一的口径,在大力的赞美“经典”的经典。每一位讲解者对每一部书都是倍加尊崇,并能从每个字句的解读中来论证它们是至圣至明的真理。也试图让荧屏外面的听众来深信不疑。

经典也确实需要尊崇恭敬,这让我想起人们对神灵的态度。这个说法,我并没有贬意。我只是说,对于神明,我们尊崇,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灵验”。如果它不灵了,人们也就不信,也就难以做到恭敬。或者有时灵,有时不灵,也免不了会让人半信半疑。神灵是这样,科学也这样。灵的就信,是科学的;不灵了,就是“伪科学”。就这么简单。

经典灵不灵?光靠一个人以他零星的经历来解读验证,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孔孟之道从孔孟时代,推行起来就不是很理想;后世大提仁义的羊头狗肉也多的是。子思作“中庸”的目的,是怕孔孟之道“不行”。如果是真正行的通的道理,不用你担心,自然就能通。既然是“大道”,何必怕那些“歪门邪道”或“大逆不道”呢?

我不是说经典没用,我们应当知道:就算它是“经典”,也并非心诚则灵的观世音菩萨,不是包治百病的妙药。读经典不必这样“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当初的亚圣在读书时,也便是这种心态。还有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所谓“百家争鸣”,正是由于没有单独的哪一家,能够全部的准确的解释了这个世界。韩非就有两篇文章专门用来非难孔子;孟子竟然骂墨家是“禽兽”;儒家讲“仁信”,兵家就明目张胆的提“诡道”,纵横家朝秦暮楚,为名利不择手段,道家就讲什么事也不用干,那才算得上真正的“逍遥”。两千多年前,我们先哲家就争吵个不休,那究竟是他们的伟大,而到了今天的我们还会偏听偏信,只能是我们的渺小了。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渺小的凡人们,读不读经,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已经不可选择的烙入了我们精神基因。如果说,再听听经典的声音,可以是为自己的某些性情行径做个注脚,找个理由。还有,就是一句老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人是各不相同的,有先天的注定,也有后天的环境。每人需要的经典中的精华又各不相同。人家在电视里面讲,我们在外面听。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是最根本的要义吧。

对于我来说,圣贤先哲的经典不是用来敬而远之的,而是保证我健康生存的医药,和让我生存的更舒适些的用具和武器。也仅如此,把它们当作仙丹和法宝,那只好在童话或神话过活了。

我会以道家养内,以其他各家安外。

比如,我是个在大街上卖烤白薯的。每天起床,先不必想今天要卖多少白薯,赚多少人民币,然后开公司,做连锁,然后住洋房包二奶云云。先告诉自己,今天天气不错,有风无雨。找个街口墙角,哼着喜欢的戏文,烤上白薯。有人买就赚钱,没人就歇着。这样能保证我少动肝火,少生病。

有人来,甭管买不买我的白薯,我都要给他们一个灿烂的笑容,不说脏话,举止有度。对开奔驰的,是一块五一斤;对穿拖鞋的也是一斤一块五,这也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我就可以“儒”起来。

煤需要买,白薯也要从别处进货,不懂点兵法怎么行?该“诡”时就得“诡”

小贩要懂“法”才不容易被人罚款;不能轻易的和别人产生矛盾,哥们有难处,也要而出,自己有困难时,别人才会拔刀相助。这就是“兼爱、非攻”的墨侠。

晚上回到家里,当然要齐家,这和治国一样重要。老婆孩子平定了之后,我就可以二两白干,半斤猪头肉,好好逍遥一下了。梦里做不到“蝴蝶”,随便一个“梦中海景房”怕也没什么不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