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观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laohai66666         时间:2020-10-13         点击量6379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从青年就从事教学实践,有学生数百人,他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倡教育者在德行和学业方面,都必须为人表率。在德行方面,他要人们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他曾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在《公孙丑上》篇,他曾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来劝勉人们诚心向善。

孟子为什么这么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呢?因为他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如果不能做学生的楷模,就不能收到好的教育结果。他在《滕文公下》篇指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也。”在《尽心下》篇,孟子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立在世上,无时无事能够离开道理,如果自己不行正道,不要说别人不服,就是自己的妻子也不肯服,如果役使人不合道理,不要说别人不听吩咐,就是自己的妻子也不肯听吩咐。在学业方面,孟子主张教育者要精通内容。他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引满弓而后发,是射者之法;以规矩为方圆,是工师之法。羿人教射和大匠诲人如此,传教其他知识同样如此。教育者如果不能以知开其始,以行要其终,就无法收到好的效果。孟子还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是对学者说的,也是对教者讲的。只有博学多识,深入探究,达到融会贯通,才能由支派而寻到本原,使说归于至约的境地。如果教者不如此,又怎能让学生抓住本原呢?总之,在孟子看来,教育者无论在德行方面,还是在学业方面,都必须有很高的造诣,做到即言传又身教,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在施教方面,孟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们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只要有人劝导,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式的人物。在《告子上》篇他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意思是说无论何物,只要得到保护培植,就能日益滋长,人也同样如此。基于上述观点他劝勉人们要尽育才之道,要“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如果“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在孟子看来,父兄和师傅都希望子弟贤和才,但不可能无不肖和不才,对于不肖和不才,善教之就是了。如果弃其不中和不才就不能尽善教之道。孟子曾提出取友人要注意品行端方,反对取逢蒙式的友,然而,他却没把人看的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善的会变成恶的,恶的也会变成善的,对诚心改过向善的人恶人,也应该收授之。他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亦可以  上帝。”“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这就是说恶人或不同道的人,如果悔悟过去,愿意弃旧就儒,也应该收授之。正因为孟子做到有教无类,所以腾过人曾说:孟夫子设科施教,对过去有过失的人不予追究,只要诚心从道向善,就高兴的收纳他。

学贯专一和有恒也是孟子的教育观点之一。自择以为行事之本,为学也应该自择。只有审慎选择,对不当为的断然不为,对当为的毅然去为,才能有所成就。孟子说:“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为。”为了说明专一的必要性,他在《告子上》篇讲述了弈秋教人下棋的故事:两个人一同跟弈秋秋学弈,另一成绩劣。这两个人智力不同吗?不是的,因为前者专心致志,后者则兼想着别事的缘故。在有恒方面孟子也有许多论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认为人之为学,也要想源泉的水那样,不舍昼夜的前进,盈科而后进才能放乎四海。如果缺乏毅力,中道而止,就会前功尽弃。他曾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虽然受着多方面的局限,但成就仍然是伟大的,这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对于他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应当认真的研究批判的继承,使其在现代化教育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