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既是道家,自然是要论道的,而且在他们的学说中是以“道”为中心的。道家之“道”可不是道理之“道”,也不是一般意义的、论事物规律的“道”,而是高居于一般道理之上、一般规律之上的“道”。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之道,充满神秘色彩之道。
先秦道家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庄子。庄子虽晚于老子近二百年,而其思想也主要继承、发展了老子,但人们习惯上还是老、庄并提,承认他们都是道家的创立者。因此,就他们二位在道家中的地位而言,很难说孰轻孰重。
《老子》一书八十一章,开篇即论道。老子用一种玄而又玄的语气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认为道是非同寻常的东西,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有了,它又是万物的母亲。“道”和“名”名异而实同,两者玄而又玄,世上玄妙的东西都从这里出来。
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认为大德的形态完全是由道决定的。“道”看起来恍恍惚惚,似乎没有实体,其实它有它的样子,它有它的实物。它虽然窈窈冥冥,却有内在的实质,这实质还可得到验证。因此,它的名字从古到今都不能废除,人们可以用它来观察万物的初始。在这里,老子又把“道”坐实为一种物质的东西,而且还有着具体的形态。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这一章里既从时间上说明“道”产生在天地之前,指出“道”具有稳定性、周遍性、原始性。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大”。虽然人也大,地也大,天也大,但这种大都根源于“道”之大。关于人、地、天、道四者的关系,老子概括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的精髓在于顺应自然。
第三十七章则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里强调的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即“道”的最大特点是顺应自然;因为它顺应自然,所以万物将自行化育,人们只要抱守愚朴之性,去掉贪欲,天下也就安宁无事。
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老子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循环往复的运动都源之于“道”,只是“道”在其中的作用往往是微弱的,不大容易察觉。天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的物质,而有形的物质却产生于无形的东西。这里既论述了“道”的运动性质,同时也论述了事物的有无关系。
第四十二章也是老子论“道”的关键之语。开头几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产生浑沌之气,浑沌之气再孕育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孕育出各种变化,而万物也就在这变化中产生出来。这里的核心是“道”是万物的本源,任何有形、无形之物都由“道”化育出来。
其他章中也偶然论及“道”,但都不如上述六章重要。概而言之,老子论道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其一,“道”先天地万物而生,在时间上是最早的;其二,“道”是万物之母,所有事物都由它孕育出来;其三,“道”的最大特点是顺应自然,看似无为实则无不为;其四,“道”看似窈窈冥冥,难以捉摸,其实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物质;其五,“道”的作用无处不在,天地万物的运动都是它在推动。
庄子论道完全继承了老子的观点,但却有所发挥和发展,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首先,庄子论道大大加强了神秘性。本来老子论道就已有几分神秘性,如首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如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到了庄子这里“道”就更加神秘莫测了。如《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尤其是“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两句更是把“道”的神圣渲染得无以复加。老子论道并未把鬼神拉进来,可庄子却说“神鬼神帝”,把道说成比鬼和帝更为神奇、神妙;关于“道”与天地的关系,老子只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未直接说天地由道而生。可庄子却直接说“道”“生天生地”。而且“道”还“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世上哪里去找这种神秘兮兮的东西呢?可见,在庄子这里,“道”的神秘性远胜于老子所讲。
其次,在庄子这里,“道”是一种似物非物的超物质,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得道者能无所不通。庄子一方面说“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好象“道”是一种只可感受和意会,而不能实际触摸、接受的超物质的东西,但它却又不计高下无处不在。就如他在《知北游》中回答东郭子询问时所说的“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简直是“每况愈下”,然而这并不影响它的神通,凡得道者都可达于无所不能的境界。他在《大宗师》中举例说:“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天地日月、三皇五帝、神仙贤臣都可得到它,最终使自己无不如意。
再其次,庄子认为“道”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并主宰万事万物。庄子在《天地》中说:“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在这里,“道”远远高于“德”、“事”、“技”,它是管天、管地,主宰万事万物的;只要用好了“道”,那么天下的君王自然正大光明,君臣之义自然明白无碍,所有的官员自然胜任本职,万物自然俱备。
有一点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庄子论道有时又陷入不可知论,认为“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在《知北游》一文中借无始之口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又说:“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在庄子看来道是听不见,看不见,说不得的东西,别想用个什么概念来说明道。如果你对问道者给予解答,那只能说明你不懂得道,而那个问道者也是不懂道的。对于“道”来说,是不能寻根究底的,即算有人询问,也是得不到回应的。庄子认为“道”是高深莫测的,谁也别想弄清究竟。这比起老子说的“玄而又玄”似更玄乎,其结果自然是走向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
庄子虽全面继承了老子的“道”论,但并没有停留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上,而是对老子的“道”论有所扩大,并且带有世俗化、日用化的倾向。
庄子心中的“道”并不全是那虚玄窈渺的哲学之道,它还涉及其他较为具体的、较易为人们把握的东西。在庄子这里,还有“天道”、“地道”、“圣道”、“人道”。如他的《在宥》篇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分,“天道”讲的是无为,地位尊贵,两者之中它居于主要位置;“人道”讲的是有为,显得烦累,居于次要位置。所以庄子提醒人们“天道”与“人道”相去甚远,必须加以区别。
他还在《天运》篇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这里同时提到了“天道”、“帝道”、“圣道”,并强调了它们的不同作用:“天道”的作用是使“万物成”,“帝道”的作用是使“天下归”,“圣道”的作用是使“海内服”。这里所说的“帝道”当是指君王的治国之道。庄子认为要做一个有为的帝王,就必须“明于天”、“通于圣”。可见庄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有时也给人间的帝王出点主意,告诉他们该如何来治理天下。
庄子有时论“道”还带有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譬如他的《养生主》,论述的是养生哲学,里面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本身讲的是一个姓丁的厨师很会杀牛,他杀牛时发出的声音简直就是美妙的音乐,而且他的一把杀牛刀用了十九年还象是从磨刀石上刚刚磨出来的一样。庄子的着眼点是以“解牛之道”来比喻“养生之道”,因此庖丁说:“吾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也就是说庖丁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技术,而是事物的规律,也就是牛体的自然结构。而文惠君听了后也深有感触地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说讲得好哇,我听了庖丁的话,得到了养生的道理。显然,这里的“道”就不是老子哲学中的“道”,远没有那样玄乎,而是指事物的规律、道理。
庄子还说过“盗亦有道”的话,这里的“道”自然与哲学无关,意思是规矩、作派。他肯定盗跖“盗亦有道”,说的就是盗跖并非一味乱来,而是遵循着一定规矩,所以他能得到很多人的拥护。
总之,相比老子,庄子论道哲学的意味似乎要少一些,玄学的意味就更少一些。庄子论“道”,虽然也讲“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道不可闻”“道不可见”“道不可言”,但毕竟也讲天道、圣道、帝道、人道,而这些却是有言可证,有形可触的。甚至还讲“解牛之道”,“盗亦有道”,世俗化的倾向也就显而易见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在魏晋以后的玄学中老子的地位要高于庄子,但在那些消极遁世的隐士那里,庄子的地位则要高于老子。(本文于2011年2月19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嵇康系列之魏晋士风的突出代表
下一条:庄子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