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曾国藩之读书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2023-06-12         点击量700

近读曾国藩家书,其中他和弟弟们之间的通信,关于读书方面的提法,给我很大启发。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里,提到他的四弟要去外面教书,嫌家里的私塾近,不清净,容易分心。对于四弟的这种想法,他耐心写道,若是出去读书,可能不会耽搁,但若是教书,可能外面更为耽误时间,如果能发奋自立,家塾可以读书,荒野、热闹的地方可以读书,背柴放牧也能读书,若不能发奋自立,不光家塾不能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居住的地方也不能读书,主要是自己是否有努力发奋的志向。

我在业余读书练笔的过程中有此感触。因为网络,激发我对写作的热情,在家务工作之余,可以熬夜读,熬夜写。但是随着热情消退,处理完工作,家务便嫌精力不足,总在等一个自己身心安静、状态好、无压力、头脑清楚的时候,正襟危坐,奋笔疾书。但是遇见这个完美的状态太不容易了。不是琐事一堆,就是心有所系,或者思路不清,或者困倦想睡。总想有一个读书写作的理想状态,就被无限期地搁置了。

去年,村里有户人家的孩子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给家长的理由竟然是宿舍人多(4人),耽误他看书学习,若是自己独居一室,成绩一定不会这样。家长也是望子成龙,不给自己和孩子留下遗憾,在下一年度的复习中,家长单租房子陪读,单辟房间给他学习。可以说基本达到孩子要求的能够好好学习条件,结果再次高考之后,成绩和上一年相差无几。这和家书中提到的读书心态,有大同小异之处。

若是有了志向,有了见识,再加上坚持的恒心,一定会有收获,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的。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1842年)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写给弟弟的信中,提到读书该注意的三点。有志,有识,有恒。并且自己率先垂范,每日用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发誓要坚持终生。

曾国藩的日记真就坚持了终生,在他去世的(1872年农历2月4日)头一天还在写。从时间上看,他日记坚持写了30年。最后一则日记,记录大夫给他看病,自己读书、下棋、见客等,期间精神差地数次小睡休息。他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还在写,他用一生践行当初的誓言。

有志向,能让一个人不甘人下,有见识决定他能走多远。若是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更不知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像个井底之蛙,就被自大束缚了眼界。只有胸怀开阔,立足自身条件,多读书,多思考,持之以恒,总会有所进步,离成功越来越近的。

周总理12岁的时候,老师问到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时,有的答,为了光宗耀祖;有的答,为了明白事理;有的答,我爸送我来学堂,我要为他读书。老师笑着摇头。但这并不奇怪,季羡林的一篇写于解放前的文章,提到多数大学生想的也是,毕业之后抢一只饭碗。按照谋生也应该如此。当老师问到周总理为什么读书时,只有他用响亮地声音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小少年怀有壮志,振兴中华。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革命奋斗的一生,为新中国的亿万人谋福祉。

立足普通人,我们读书究竟为了什么呢?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曾国藩给弟弟们的信中详细提到读书的目的,现在读来还是醍醐灌顶。

读书一为进德,提高自身的修养,明白事理。二为修业,学得一技之长,以利谋生。无论是当官拿俸禄,还是教书糊口,还是给人家当宾客,都需要用自己读书所获得的学识来谋生,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我们不能尸位素餐。可是什么事都不能一帆风顺,现在拥有的可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变故失去,但是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这全凭自己做主,谁也不能夺走。还没有见过空有一身本领而无法谋生的人呢?

宋朝蔡京书法好,但后世提到他却都定位在奸臣。明朝权相严嵩也是这样。才华好,德有亏,想来总是有些遗憾的。沈从文是文学大师,散文、小说写得炉火纯青,40多岁正是出成绩的时候,却在解放初期遭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评,不能写作,本人被下放劳动,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文物研究,假以时日,也取得斐然成绩,写出多部文物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读书明理,学到真本事,无论在顺境,逆境都会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此间关键是让自己修业精进,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自己的实际。若是脱离实际地死读书,读死书,即使学识,举止都好,却不明事理,也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在实际操作中毫无用处。

若是我们用这样的见识来读书,学得技艺在身,即使没有达到功成名就,有一身本领也会有别的谋生办法。想当年同学少年,意气风发,从同学到最后分布到各行各业,这个人生轨迹也是很好例证。

学无止境,我们好好读书进德,在谋生中,做一个心境坦荡之人吧!(本文于2016年3月20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读《中庸》的笔记
下一条:茶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