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中”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庸”是常的意思,因而“中庸”即永恒恪守中道之意。
一直以来,提到“中庸”最形象的解释就是骑墙、墙头草,哪个方向的风强,就倒向哪边,平时立足中间,和双方的距离都差不多,似可似不可。原则、立场倒不是最重要的,倒有天地无所不包的范儿。
其实不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而符合法度常理的叫做和。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万物就各就其位,运行不息,得以生长和化育。
中庸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中和的能力。
人总要在社会上生存,能被多数人接受的,并为遵守的,便称之为常理、规则。一个人具体到,明白何时说话,行事能够符合常识和法度,而不是被人众矢之的。当然,沉默也是一个选择。但人若处于社会生活之中,总是要有一个立场和定位的。“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寻它,它来寻你,是一定要表态的。
中庸不是蛮干,不是沉滞,而是不偏不倚,太极拳般的柔中带刚。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答道:南方人的强是宽恕柔和,对不讲道义的人不报复。而北方人的强则是强悍勇武,战死而无悔。但真正的君子能与人和平相处而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这才是真正的强。
这真正的强,中和南方强的心胸和北方强的勇敢作为,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巧妙地进退,既不用打打杀杀又坚持了自己的立场,这才是最高明的。
中庸之道,便是安于其位,以执着和真诚来追求和生活。定位于自身的价值追求,道德操守。便在自然、社会中默默实践。能够看准时机,能找到一个最大限度的万全之策。既能坚持自己,又能最大限度地靠近自己的追求。
遇山准备攀登,遇水准备渡船,晴天准备遮阴,阴天准备雨伞,没有精力去怨天尤人,只是为解决问题和矛盾而努力着。
“是故居上不娇,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君子身处上位而不骄傲,身处下位而不背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沉默不语足以容身自保。
孔子说:可以公正地治理国家,可以推辞官爵俸禄,可以踏过利刃而不变色。但是却很难恪守中庸之道。不怪圣人有如此感叹。观历史,有多少忠臣良将不得善终,有多少仁人志士死于非命?
时时守着中庸之道,可以避险,但“此时”为“何时”。未知,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促成每一件事的天时,地利,人和也是这样,不能重演和假设。进退之道,进退的时机,也是变化莫测,能够事事“取中”,也是难上加难。
中庸之道的内涵广大而精微,对应到具体的事物,又是时刻变化的。普通人能知道一些浅显的知识,但是到了精微之处,就是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实践起来,普通人能做到力所能及,但是到了精微之处,就是圣人也有不能达到了。
既然这样,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尽人力,凭天命,无为无不为。
这样的状态和能力,有的人实现起来很从容,发自内心去实践,似乎不知道世上的路有万千条,他能略去选择的艰难,就认准其中的一个,并以为乐趣。但有的人,却需要意志的鼓励和自信,甚至督促和强制。选择,放弃,摇摆,坚韧。期间,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成功了。
但是成功的效果是一样的,就像遥远的罗马城。他不管你出发的地方,他不管你经历的挫折,甚至不管你走的哪条路,但是他看到了结局和目的。你水到渠成也好,你勉为其难也罢,你毕竟到了罗马城。
这是追求的信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了。我们为之而努力。(本文于2011年9月18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读《庄子·则阳》札记(节选)
下一条:我读曾国藩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