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中秋“狂想”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亦清晨         时间:2023-09-28         点击量668

       公元1076年的中秋,夜空澄澈如洗,没有一颗星星,也没有一丝云彩,唯有一轮皓月,缓缓从东方升起。那月亮似乎比平时更圆,更大,也更亮。皎洁的月光倾洒在密州城内的一处庭院中,也倾泻在大诗人苏轼的酒杯里。他举头遥望着明月,一杯接一杯地饮下这清冽的月光,不知不觉就喝了一夜。

苏轼此时,正在密州任知州。此番调任密州,原是他上书朝廷,自愿赴任的。本来是想着,可以离同在山东为官的胞弟苏辙更近一点,兄弟俩也好时常见面团聚。一晃,他们已经很多年未曾见面了。

然而,事与愿违。因为各种原因,苏轼调到密州近三年,也没能和弟弟苏辙见上一面。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这种煎熬如同蔓草,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心中疯长,并逐渐蔓延成广阔的大草原。

酩酊大醉的苏轼,在半梦半醒之间,暂时抛开忧烦,乘着酒兴正酣,对月举杯,随口吟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堪称是苏轼的“中秋狂想曲”。整首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上半阙想象奇绝,放任思绪飞奔月宫,隐隐透出超凡脱俗的仙气。脑洞大开的苏轼,醉后开始浮想联翩:这明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它曾赋予诗仙太白灵感的源泉,是否也曾照拂过三皇五帝?目睹过盘古的容颜?都说月亮上面有月宫,不知道天宫的岁月,今夜是不是也在过中秋呢?夜风清凉舒爽,让人真想乘风而去。可天上的琼楼玉宇虽好,肯定很清冷吧?与其在上面形单影只,还不如留在人间的好!

苏轼终究,还是尘缘未了,不能潇洒地归隐。他的心中,有太多的牵绊:他的国,正危机四伏;他的黎民百姓,正遭受苦难;他的手足兄弟,正在邻州,已七年未见。下半阙情感真挚,殷切动人。不言悲,却隐隐透出淡淡的感伤;不说愁,而无限惆怅尽在其中。苏轼巧妙地将浓浓思念,深藏于字里行间。在貌似豁达的背后,大诗人苏轼其实也和我们凡夫俗子一样,渴望中秋的团圆!

后人曾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意为称赞这首词的高妙,冠压所有吟咏中秋的诗词名篇,堪称巅峰之作。就算时至今日,这首词仍然被大众喜爱到骨子里。配上曲子,几乎人人都会哼唱,更是中秋佳节必吟的经典篇目。这首词,如同熠熠生辉的稀世明珠,在词坛耀眼夺目了近千年。

这首词的高妙更在于,它蕴含的意义宽广,没有局限性。你可以用它寄托乡思,也可以用它怀念亲人,还可以用它寄赠友人,更可以含蓄地借它向恋人表白心迹:人有离合,月有圆缺,我们谁都无法改变。可就算是隔水隔山,也隔不断对你的思念,唯愿你一切安好,与我“千里共婵娟”!

多么美好的祈愿!真的适合送给每一个人,包括看到这篇文字的你!(本文于2020年9月20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