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期列子的《列子·天瑞》中,其中有几句话这样写道:“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按现在的话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安身,以致于整日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列子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这则“杞人忧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的寓意简单而深刻。列子写了这样一个人,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杞人每日里忧心忡忡吃不好睡不下的时候,有明白人劝慰他,天是大气构成,地是板块构成,不会天塌地陷。“杞人”听懂了,很高兴。那人见“杞人”高兴了,自己也很高兴。
故事中,列子写了一个“杞人”,一个“有忧彼之所忧者”。应该是一个愚蠢的人,一个聪明的人。后人就记住了那个“杞人”,一个整日里胡思乱想的人。
这样的人,在现代,应该属于患有妄想症,或者焦虑症者。
可笑,亦可悲。
但,坐下来细细想一想,这个忧天的“杞人”,果真那么可笑吗?
他会不会天生就是一个思想家呢?
整日里悲天悯人忧心忡忡,整日里特立独行,不为常人所理解。就像“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子。那个时候,楚国朝野上下人人都去阿谀逢迎,人人为了利益自甘堕落。唯有屈原倡导“美政”,力求廓清政治生态,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却因此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他成了一个“异类”,成了一个常人眼里“妄想症”,“焦虑症”患者。但他不为所动,一边流放一边苦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样的苦思冥想,屈原被后人称之为“思想家”,“文学家”。而那个“杞人”却成了一个笑话。因为人们心里明白,天不会塌地不会陷。每天忧心忡忡会天地崩坠,不是傻子难道还是一个思想家吗?
所以,人们就去肆意妄为。毫无顾忌地去做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蠢事。挖山,填海,伐木,将污水肆意排放。天空越来越昏暗,空气越来污浊,大地上灾害频发,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人们一边苦恼着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边津津乐道那个“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一边给孩子们说,瞧,那个“忧天”的杞人多么愚昧,多么荒唐,天怎么会塌,地怎么会陷呢?
是啊,怎么会天地崩坠?列子在他的《列子·天瑞》中,不单单写了“杞人”这样一个人物,就像《愚公移山》不单单写了一个“愚公”,还写了一个叫做“智叟”的人物作为衬托一样,也写了一个“有忧彼之所忧者”来劝慰“杞人”。他告诉“杞人”,“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于是“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皆大欢喜,是我们喜欢的结局,列子也不列外。
《愚公移山》也是列子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
很多人问,愚公移山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同样,我们也有疑问,杞人忧天,算不算是一种忧患意识,算不算是人们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呢?
倘若几千年来,我们不是去嘲笑“杞人忧天”,而是以同样的忧患之心,去思考天地之境遇,去思考如何对大自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妄为,我们的生存环境,会如何呢?
当人们意识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到了威胁人类安全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保护大气层,人们签订了《巴黎气候协定》,用来约束人类的活动,制定了一个保护全球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是全人类都要遵守和努力的目标。这是现代人关于天地的最重要的保护协定,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个协定与那个“杞人”的忧虑,有着多么明显的关联。
是不是可以这样人为,《巴黎气候协定》是对“杞人忧天”的回应。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救呢?就像“女娲补天”的故事。天出了问题再去补,而不是未雨绸缪,在天未被触漏之前就做好预案,采取预防措施。
倘若几千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将“杞人忧天”当作一个笑话,而是一个警示,一个智者对世人的提醒。我们的生存环境,会如何?
或许,天不会塌,地也不会陷,可是会被破坏,会被污染。
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污浊不堪的世界,没有清新的空气可供呼吸,没有清洁的水源可供饮用,没有肥沃的土地可种粮食,没有鲜花绿树可供欣赏,与天塌地陷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现在想想,可怜,可悲的是我们嘲笑了几千年的“杞人”吗?
“杞人忧天”不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