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人伦道德起点
跟孔子学什么之——孝道篇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夫子山闲人         时间:2024-10-07         点击量287

       孝道是孔子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根本的东西,它是人类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伦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讲文明、高素质的人。俗语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无论是谁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父母就是我们的源头和天地,如此说来焉有不重视,不放在首要位置上的道理。一个家庭,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则必然是“五好家庭”,如果每个家庭都是“五好家庭”,则其社会必然是和谐社会。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因此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忠孝一本,这一点后来的统治阶级领悟深刻到家,所以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之说,无不主张“以孝治天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是唐宋的论调,他们认为一个人能真爱父母,必然能爱家庭,爱国家,爱君王。汉代还有一显例,汉武帝时设立的一种考试的科目叫孝廉,察举推荐大小官员孝顺父母、办事廉正是其重要标准,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清代,足见其根深蒂固。清代的康熙更绝,不仅到孔庙三拜九叩祭祀孔子,收买天下读书人之心,而且亲自编了一本语录小册子—《圣谕》,专门提倡宣讲推广孝道,让天下人都学习、体会、践行孝道。

那么如何去孝呢?孔子也给了我们答案。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礼不仅仅是礼敬,还包含有照应、爱护的意思。孝是要行的,所以叫行孝;孝是要敬的,所以叫孝敬;孝是要顺的,所以叫孝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孝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养的层面上,而是要真心、真情,关心、爱护、回报父母、长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地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是,时刻对父母和颜悦色,如果做到了,那才是完整、究竟的孝。

不让父母担心,令父母以你为荣,也是一种孝。所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父母,让他们只剩下对疾病的担忧,这就是孝。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见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还要替他们操劳心里只有忧愁而从不怨恨。由此可见包容和忍耐,也是孝道的一部分。当年大舜遭到继母的修理与迫害,把哄他上房放火,骗他到井底活埋,侥幸活下来的舜一如既往孝敬双亲,由此征服了全天下人,而被尊为舜帝。孝要竭尽全力,讲求身心、精神、情感的投入,孝是爱的回报,你若孝了,你也就得到了回报的爱,这是良性循环。

以孝为原点向外发散,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也就是翟鸿燊教授所讲的,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治天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遵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这至少说明孔子的文化内涵,德行是排在知识、才能前面的。厚德载物,因德才能成事,而孝就是一种大德。( 本文于2009年10月20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