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在南宋王朝灭亡前,以其昂扬奋进的精神,忠贞不二的品质,抒写了精忠报国的浓重一笔。以下是本人搜集整理的有关文天祥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1236年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淳化乡富田村一个地主家庭。据其自述和后人考证,其先祖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查《汉书》、《蜀郡志》等有关资料,文翁在蜀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他首创“公学”面向一般人招收学生,《汉书》对此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蜀地至今还有“李冰治水,文翁化蜀”的说法。或许是受到祖上的间接影响,文天祥的父亲很爱读书,也很重视对自己儿子的教育。文天祥很小的时候就能刻苦学习,无论寒暑都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诵读、写作。看到当地的学宫中供奉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先贤画像的时候,他非常羡慕,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为国尽忠。
宝佑四年(1256年),二十岁的时候文天祥考取了进士,在殿试中,他针对当时政治懈怠、不思进取风气盛行的时弊,提出了法天不息的策略,洋洋洒洒万余言,一挥而成。考官王应麟在向理宗呈奏的时候说,“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理宗亲自将文天祥定为进士第一(也就是状元)。应该说,这个时候是文天祥大展宏图的最好时机。但是不幸的是,文天祥中状元后仅仅4天,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定,需要归家丁父忧,不能担任官职。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转折点,使文天祥错过了大好的局面,丧失了最有可能实现政治抱负的3年时间,当他再次归来的时候,大环境和形势都已经大大地改变了。
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文天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次重要事件。
一是董宋臣事件。董宋臣是宋理宗的贴身内侍,善逢迎,很得理的欢心。夏天,理宗去禁苑赏荷花,禁苑里没有凉亭遮日,董宋臣派人在一天之内就修建了一座凉亭,理宗十分高兴。冬天,理宗又去赏梅,董宋臣又事先建造一座亭子避寒,理宗责备他劳民伤财,董宋臣说不过是把荷亭移过来,理宗大赞他办事得体。董宋臣在理宗的宠信下,勾结宰相丁大全,恃宠弄权,不可一世,当时人称“董阎罗”。侍御史洪天锡弹劾他,结果被降职为大理少卿。宋理宗对董宋臣的宠遇延续到其死后,还特转封董宋臣为节度使。
开庆初年(1259年),元兵伐宋,驻江上,危及京都。董宋臣建议宋理宗迁都宁海军(今福建四明),便于随时出海避难,满朝文武没有敢于提出异议的。当时,文天祥大胆上书,称“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并请求斩董宋臣以安人心。上书并没有到宋理宗手中就被扣下了,未能起到任何效果。由于董宋臣之后很快就因病死去,未能对文天祥今后的发展造成重大伤害,而通过这件事情,文天祥的耿直性格和忠贞不二的高尚品格得到了朝野正直人士的普遍认可。在咸淳九年(1273年),此事过去10多年后,文天祥见到老宰相江万里,语及国事,江很感慨的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董宋臣事件是文天祥走上政坛的第一步,也是他爱国、高贵品格的第一次亮相,具有重要的路标意义。
二是勤王事件。德祐初年(1275年),元军20万人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当时宋度宗去世,4岁的宋恭宗刚刚即位,谢太后临朝,下诏各地起兵“勤王”。当时文天祥任赣州知州,接到诏书后痛哭流涕,立即在赣州当地征兵,还派人到吉州征求英雄豪杰,与溪峒的蛮族结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召集到了1万多人。朝廷知道这件事情后,封文天祥为江西提刑安抚使,让他带兵到临安附近抵挡元兵。出发前,有朋友劝阻他说,“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回答说,“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当时元兵气势如虹,南面打到大理,西面打到东欧,蒙古铁骑可谓是所向披靡,在这种形势下,以区区万余乌合之众想要抵抗蒙古骑兵的入侵,无异于痴人说梦。文天祥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必胜的把握,而在于一种国家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节,“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胜固然可喜,败也要挺直了腰板倒下去。《汉书》里面对此有所记载,“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文天祥以一种当时文官将领罕见的豪气、勇气,最真挚的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气节。虽然最终失败,仍不失为热血汉子,让人钦佩。
三是议和被羁押事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1276年正月,南宋投降,元将指定南宋丞相出城商谈投降事宜,陈宜中、张世杰连夜出逃至南方,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城议和。之前,文天祥曾经就如何抗敌上疏提出建议,“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浸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未被采纳。应该说,这些建议在当时看来并不急切,当时的南宋王朝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化解当前的困境,无论是投降还是求和,避免亡国灭种,文天祥的自强建议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取得效果的时间也较长。并且,再度放权,很可能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出现。但是,在国难当前,就文天祥所提出的种种建议,仍然让人感到振奋,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同样适合那个时代。在议和过程中,文天祥据理力争,痛斥对方并表示将抗战到底,竟然被元将羁押,并被乘船押送北上。幸运的是,在北上途中,文天祥一行12人在镇江侥幸脱险,一起逃到了真州。但是由于元军巧施离间计,使文天祥在逃亡过程中屡遭猜疑戒备,其间多次遭受死亡威胁,经过2个多月,辗转到达温州,后来又奉诏入福州,任右丞相。后来因为与陈宜中等意见不和,到南平建立都督府,都督诸路军马。
在经过上面三个重要事件后,当年“十月,派遣参谋赵时赏、谘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1277年,文天祥率军挺进江西,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当时南方人心大振,群起响应,可以说,斗争形势一片大好,相传在这个时期,文天祥还创制了“文山肉丁”这道江西名菜。但是,大好形势在元兵的攻势之下立刻就土崩瓦解,1278年春末,宋端宗病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自杀未果,陆秀夫负主投海,南宋小朝廷灭亡。至1283年,前后四年之久,文天祥拒绝了所有的劝降,从容就义。
“国难现忠臣”,在大厦将倾的时候,文天祥等一干忠肝义胆的南宋臣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到底是为了什么?孔子所谓“求仁而得仁”,孟子所谓“舍生而取义”。留元的数年间,从将领、元帅、丞相到元世祖本人对文天祥百般劝降,终不屈志,而从容就死,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也,壮哉!
上一条:对孔孟哲学思想的一点思考
下一条:司马迁与“发愤著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