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市里组织教研活动,遇见了几位老同学,便相约小聚一次。那时候大家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世间的事大多了悟,已知这人世间的冷暖,职场之规则。然棱角尚在,血依然热着,书生意气偶有勃发。虽然不至于锋芒毕露,挥斥方遒,还是比那些老气横秋的人,多了一些豪气。曾经同窗求学,如今在各个学校任教,有共同的话题,却没有什么利害冲突。酒半酣的时候,话就多起来,就由专业话题,转入对世事的看法上来。
不知怎么就说到了郑板桥,说到了他的“糊涂说”。有人说糊涂好,糊涂一下诸事无烦恼。有人说糊涂难,什么事都装聋作哑,人的良知何在呢?有人说糊涂难,不糊涂更难。在座的几位,都是年轻气盛的主,几杯酒过后,却是在说糊涂,总是感觉有些言不由衷。
举起酒杯,叮当作响,酒肉穿肠过,却如何都糊涂不下来。
一位同学吐着酒气,看着在座的另外几位,口齿已然不太清楚了。我们不……不说郑板桥了,不该糊涂的时候,糊涂难;该糊涂的时候,想不糊涂,也难。我们还是学一学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不好吗?好,几个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朗声读出了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下半阙:“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真到了鬓微霜了的时候,对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查资料得知,关于“难得糊涂”的出处有多种说法,相比较之下,我还是愿意相信“书信说”。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几个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在我对郑板桥有限的认知中,郑板桥为官为人,从来就不是一个糊涂之人。所谓糊涂,应该就是对世事的一种隐忍,一种豁达,一种彻悟。
难得糊涂,就是忍让。这世上很多的无奈,需要我们有时去做一个糊涂的人。此时的糊涂,就是不较真,不纠缠,不烦恼。很多事,我们较真了,不断纠缠,也于事无补,只是徒增烦恼罢了。如此这般,不如装一装糊涂,该放手就放手。正如郑板桥在“难得糊涂”小注所谓“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安心了,就什么都不重要了。
让他几尺又何妨?
难得糊涂,是一种格局。有些事,斤斤计较,也并不一定锱铢必得。那就不如大度一些,看开一些,能让就让了,能给人温暖,就去温暖。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够海阔天空,我们为什么非要在一条河流游泳呢?或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你的大度,会拓展你的发展空间,你的温暖,会收获别人给予你无限关怀。
在郑板桥看来,偶尔糊涂,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成熟与智慧,恰恰是聪明的表现。
明代思想家李贽有自题联语云:“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所谓“糊涂”,并非事事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去糊涂,就是聪明。
“难得糊涂”,这“难得”二字,是肯定,还是自嘲呢?
有无奈吗?
自然是有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怎么会糊涂呢?
由聪明转为糊涂,有不得不为之的无奈。
行走人世间,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会有许多的无奈。怎么办呢?有时候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已经不在自己能力范畴之内,自己已经无法把控了,坚持下去,不如糊涂一下,顺其自然,或许结果也不会太糟。那么,就糊涂一下好了。
家里的事,外面的事,虽然事关利益,但并不攸关生死,有糊涂的空间。虽然事情尚在自己的能力范畴之内,但倘若主动“糊涂”一次,或许比咬牙坚持,比死不放手还要好。如此“糊涂”,应该是胜于精疲力竭,鱼死网破吧。
或许这就世人比较赞赏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原因之所在吧。
有时候,不想糊涂的时候却去糊涂,也是一种悲哀。毕竟,这也是一种人生之常态,不得不去糊涂。本该坚持的,无法去坚持;本该反对的,不能去反对,只能装糊涂。最终只落得一声叹息,只能用一声“难得糊涂”来自嘲,来聊以自慰了。贤达如郑板桥,都可以偶一糊涂,我辈凡夫俗子,偶尔糊涂一下,也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罢。
难得糊涂,是说糊涂好,还是慨叹无去法糊涂呢?
在我看来,所谓“难得糊涂”,是说如果适时“糊涂”一些,会让人更加舒服一些,让事情有一个转圜余地,有更好的结果。这样的糊涂,自然是难得的,是一种肯定。小事糊涂,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也是难得。就像宋代的那个吕端,也是肯定。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或许才是郑板桥心中“难得糊涂”最为理想的模板。
“难得糊涂”,不是“糊涂”难得。是说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不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才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