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处在第二的位置,你就总想努力去争做第一。”英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延克从心理学角度道出了人心普遍具有的上进追求,说明人的进取心会因为自己的实力存在而产生自信,在靠近顶峰的时候,特别容易有登攀的欲望。
延克先生用了“总想”这样的肯定词,是有其充分依据的。我们可以把“第一”转换为“冠军”的概念,也可以把“第一”想象成一座“最高峰”。当一个人夺得亚军时,就很容易产生挑战冠军的冲动。当一个人攀登到最高峰附近的次峰时,勇攀最高峰抵达制高点的欲望也会油然而生。这是因为,他已经接近了“第一”,觉得自己也就差那么一点点距离。如果差得太多,处于第七第八的位置,恐怕就不敢贸然挑战第一,之所以挑战第一,那是因为“第二是差那么一点点的失败,第一是多那么一点点的成功”你只需再追赶那么一点点,也许就会成为第一。因此“总想争做第一”是第二者们的普遍心理。
在美国,流传着“第三品牌难存活”之说。原来这里还有一段业界的故事:美国汽车市场一直被通用、福特二霸遥遥领先了近100年,而位居第三的克莱斯勒虽然汽车质量也不错,结果还是难以生存。到了1998年,不得不接受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吞并,两国联合诞生出新生儿“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克莱斯勒为了存活似乎不得已这样选择。
美国知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如果通用公司不能在某一个领域坐到第一或者第二把交椅,通用公司就会把它在这个领域的生意卖掉或退出这个领域。杰克·韦尔奇是“通用电器公司”的前总裁,与“通用汽车公司”属于不同行业的两家公司,但在企业竞争中他们都一样具备挑战第一的精神:要么不做,要么做得最好。所以,这两家不同的“通用公司”都能够坐上两个行业的全球第一把交椅。
有个笑话似乎可以从反面说明大哲理:过去有两个人在森林里遭遇一只大老虎。甲迅速从背包里取出一双轻便运动鞋换上,做好逃跑的准备;乙陷入绝望之中,问道:你能比老虎跑得快吗?你再换高级的鞋也是白搭!甲就幽默地说:我只要比你跑得快一点点就就行了。这话可把乙吓得瞠目结舌,是啊,该死的准会是他自己,跑慢一点老虎就先吃他,暂时撂下了甲,也就给甲死里逃生的机会。可见,逃生也有第一第二的巨大区别,逃跑第一就可以免于一死,当今企业竞争,也是关乎生存的竞争,获得领先地位才能远离被淘汰的厄运。
现实中,企业公司管理层为了“第一把交椅”而极尽所能的对手较量不乏其例;营销中,企业公司产品为了能以“第一品牌”占领市场的竞争更是激烈,这里的“第一”较之于第二第三的意义不言而喻。“败者为寇、胜者为王”的意识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早已根深蒂固,坐得第一把交椅,可以尽情施展的王者荣耀;获得第一品牌,名牌效应的财源将滚滚而来,会带来更多的好商机,推动整个企业的腾飞。
别家企业能成第一,我为何不能?做不了第一,也要做个第二。基于这样的价值理念,无怪乎多少企业都在向前奔跑、冲刺,冠亚军之争那就更加紧张精彩了。力争上游,应该说是人之常情,人的本能。在企业竞争中,人们都必须面对这样的争雄,应该有男子汉的不败精神。如果企业没有了争霸称雄的愿望,也就缺少了最基本的内生原动力。(本文于2021年4月13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扫码点单的背后
下一条:"忙”与“闲”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