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宰相,熟谙于为官之道,并做得相当出色,后来之所以被季氏排挤出鲁国,是因为孔子对于当时的官场规则不是不知,而是不为,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诸多思想才更加弥足珍贵。孔子有自己的为官之道,那就是忠正爱人,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当今的为官之人还是应该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去做官。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鲁国国君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驾御臣子,臣子又如何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这里的礼,我认为是尊重、敬重的意思,这一思想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十分超前的,过去有句话叫,“用师则王,用友则霸,用徒则亡”,周武王用姜子牙是用师,刘邦用张良、陈平、萧何等人是用友,蒋介石用的是他的黄埔学生,他们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换句话说,这种尊重、敬重的程度决定这个国家、这个团队的兴衰成败。“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就是礼,也就是过去古人常说的“礼贤下士”,具备这一点就是贤明的君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思。这个“礼”实在奥妙无穷,得人心,用人心全在于此。对于臣子来说,关键在于一个“忠”字,关羽为什么倍受后人推崇,全赖一个“忠”字,象关羽这样的部属哪个不想要?一个“礼”,一个“忠”,诠释了最佳的上下级关系。对下级待之以礼,对上级,对工作,对事业,对国家,对人民侍之以忠,这就是孔子他老人家对我们现在为官之人的耳提面命之言。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何用半部,这只言片语就可治天下。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于领导地位的不宽厚待人,举行礼仪及为人、为政不严肃不认真,参加丧礼不悲哀,这样的世道,这样的人与事,我还能怎么看呢?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为官之人要有胸襟,要有气度,要有担当,要有大眼界,大胸襟,做人做事要谨慎、认真,为人表率。孔子曾说过:“宽则得众。”宽容大度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宽容里面有包容和理解,这其实也是为政“仁德”的修养之一。
孔子为官之道还主张,“正人先正己。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这里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其思想价值深刻、深远。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政者正也,只要为官之人做到公正,做到公而忘私,则其部属必然信服,为其所用。孔子还主张不入乱局,也即“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时机成熟,就要当仁不让,就要出来干一番事业,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孔子的理想是“德治”,是实行“仁政”,他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他强调为官要让人民受益,使人民受益,使人民得利益就是最大的、最好的“仁政”。(本文于2010年8月27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注:跟孔子学什么系列文章,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除特别注明的外,均来源于《论语》,特此说明。)
上一条:孔子讲的算不算哲学
下一条:闲说三国中的情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