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从古至今备受国民喜爱,无论妇孺老幼大都能说出一点细微末节,原因在于它内涵丰富,充满智慧的光芒,有军事谋略,有政治方略,有经济的、管理的、人事的等等诸多我们能够借鉴的东西,可以说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如果你去挖掘,就能够得到你想所拥有的。另外我们无论是谁,都能或多或少在《三国演义》找到自己,或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影子,更重要的是《三国演义》宣扬、演示的“义”字,正是中国人思想深处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知道:道义的神圣,仁义的妙绝,忠义的崇高、正义的力量,信义的重要,情义的紧要,这些种种“义”可以归结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精华。这种种“义”正是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的人生观、价值观,读三国如果不重视这个“义”字,恐怕就是白读了,那只是图热闹消遣而已。
实际上《三国演义》从头至尾都是利用各种人物、事件诠释这个“义”字,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将命运相连,三人终生不负这“义”字,包括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斩杀,如果刘备不去替他报仇,这就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个“义”是刘备的立身之本、成业之基、招贤纳士的招牌。有人说刘备是地道的伪君子,我不以为然,因为刘备的种种行为,即便是装,在那个战乱纷飞视百姓为屠狗的年代也很有价值,一个人装一时很容易,装一世就很难了,三让徐州不夺人之地,彰显仁义布泽天下,弃新野败当阳不忍抛弃跟随的百姓,这都是仁义。仁义使刘备有了人气,有了人才,有了地盘,有了争天下的筹码。
这个“义”字在君主那里体现的是仁义,即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宽厚通达,尊重人、爱护人。在臣子那里体现的就是“忠义”,典型人物关羽关云长,这个“忠义”在关羽那里被宣泄的淋漓尽致,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曹操为收买他,名利、金钱、美色都用了,无可奈何关羽均不为所动,就连把赤兔马也送给关羽,却之换来一句:“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令曹操愕然而悔,这就是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当然这里也有信义,如为曹操立了功再走,所以有了后来的斩颜良、诛文丑,还有情义所以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我估计当年曹操也很矛盾,如果关羽被买通收于麾下,那曹操事必会低看关羽,关羽不为所动,曹操除了佩服赞叹之外也无可奈何。正是因为关羽的这些“义”,才使后人忽略他的缺点,虽然他的缺点也是致命的,而去无比地推崇他,儒、道、佛都拉他加盟,黑社会也要拜他,就是看中了他的义。所谓盗亦有道,拜了关老爷就要忠于组织,忠于老大。后来关羽还成了财神爷,是向世人说明要取财有道。说到忠义还有一人不得不说不可不说,那就是诸葛亮,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为了这“忠义”二字,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了忠臣良相的代表。不光刘备那里有忠义之士,曹操那里也有,裸衣击鼓骂曹的祢衡,为汉室锄奸不成的太医吉平,以及忠于汉室的荀彧等等。袁绍那里也有,沮授、田丰等人均是,且看《三国演义》对沮授之死的描述:
却说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操素与授相识。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后人有诗赞曰:“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这样的忠义之士刘璋那里也有,为阻止刘璋请刘备入川而死谏的黄权、李恢、王累等人,都是可歌可泣的。也正如老版三国片尾曲唱得那样,“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悠悠不绝……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恩义。无论是谁都需要这个“义”字,这就是《三国演义》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谁都要讲求信义,讲究情义,人无信义,无情义必被人低看,吕布在三国中武功第一,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奈何此人全无“义”字可言,也别说也有“义”字,到处拜义父,被传为笑柄,人若无义,其他什么智慧、武功再多、再好也是白扯。为什么貂蝉被尊为中国四大美人之首,首先在于她肯于为国为民牺牲自己,这里边的“义”才是最重要的。(本文于2010年6月23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三国三大战役对企业文化的三大启示
下一条:优秀员工是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