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梅园荣毅仁先生旧居有一幅对联,相传为清代进士姚元之撰写,被荣氏家族尊为祖训。这幅对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我认为这幅对联恰恰能够诠释、解读孔子的圆通,既志存高远、悲天悯人、充满救世思想,又恪守中庸、方正果敢、享受快乐人生。圆通就是圆满通达,通达事理,也即事理圆融,中庸处事,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中正不易。“中庸之为德,甚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中庸”是孔子学说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他为人做事的最高原则。“中庸”的另一个称谓就是圆通,即做人做事恰到好处。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就是圆通,人情练达、深通世故。孔子认为所谓的达,就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谦恭待人,注重自身修养,不慕虚名。
孔子的学问是圆融无碍的,他的学生们跑来问“仁”,他针对每个人的实际,做了种种不同的回答,不死板,不教条,而是因材施教、应机施教。他既追求仕途,但又从不屈服,经常薄帝王而不为,自己还说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意思是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既然做了就要像做的样子,孔子做人做事从不马虎,这就是原则,圆通中的方正。他虽生活艰难困苦,但心态平和无忧,属于乐天派,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他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如果你说孔子只讲义,不谈利,那你就又错了。他道德高尚,但又从不做免费生意,弟子都要交学费,“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这是为了规则,还是为了叫他的学生们珍惜学习机会,不得而知。反正儒家的义与利,都是从小义、小利推广而来的。把小利放大到大众身上,那就是最大的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外示圆通,内存方正,一味方正肯定处处碰壁,一味圆通就是失去自我。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你看这就是圆通。
平心而论,孔子的一生是悲惨苦难的,他幼年丧父,中年出妻,老年丧子,追求仕途不肯屈就而成为“丧家犬”,所有一切都像是在考量他的人性魅力,是苦难成就了孔子。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孔子以他的言行、学问,彰显了人生的圆通、圆满,其人性魅力熠熠生辉而照耀古今中外。(本文于2009年9月22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欣闻考试不排名
下一条:《孙子兵法》与员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