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西游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水如空         时间:2024-06-06         点击量167

       民间有句话,叫“闲扯西游”。为什么叫“闲扯西游”呢?因为《西游记》里又是说神,又是说鬼,又是说佛,又是说妖,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和我们现实生活离得很远,所以被视为无稽之谈,也许其书写来只是要逗大家开心解闷罢了。故名“闲扯”。

那么我们也不妨“闲扯”一下。

不过民间虽认为《西游记》是“闲扯”,但如胡适、鲁迅等大师级人物却十分推崇,可见其就算是“闲扯”,也“闲”得不彻底,至少在“扯”中,还有那么几分庄重,有那么几分煞有介事。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一部有着佛教内核的小说,因其主体部分——唐僧取经的故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佛教故事。在其故事中,既宣扬了佛家战胜“心魔”修成正果的艰难历程,同时也宣扬了“佛法无边”的崇佛思想。其中前半部分故事中的“心猿”孙悟空无论怎样神通广大,终究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更在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便体现了佛法对妄想、执着的镇压。而后半部分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更体现了佛法修习中以坚定的信念占胜“心魔”并以此修成正果、成佛做祖的历程——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且曾犯下弥天大罪的猴子都能成佛,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可惜这里面的佛教内核其实是很不彻底,甚至是很荒诞的。因为没有哪一部真正崇佛的作品会拿佛教的教主——如来开涮。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纵然法力无边,可是却被猴子在手上撒了泡尿,观音纵然法像庄严,却在猴子的死皮赖脸下变成妖精,并且还被诅咒“该她一世无夫”。唐僧被唐太宗赐号“三藏法师”,可是菩萨所说的“三藏”竟然是“一藏谈天,一藏谈地,一藏度鬼”,和真正的“经、律、论”三藏毫无关系。甚至唐僧还以“三藏法师”的身份连犯“杀、盗、妄、酒”等大戒……哪有这样宣扬佛教的故事?所以一般高僧都拒谈《西游记》,不得已被问之,也是皆持否定态度。比如虚云和尚,便认为《西游记》是“道士骂和尚”的,而《封神演义》则是“和尚骂道士”的。

那么,《西游记》该是一部宣扬道教的小说了吧?大概如此吧!因为后世便有许多人认为其作者根本不是吴承恩,而是全真教的传人邱处机。比如蒲松龄便说孙悟空是“邱翁之寓言”也,认为其不但是邱处机所做,更是一部借取经讲述道法修炼的“寓言”故事。在《西游记》中,提及道家的修炼内丹之术的名词数不胜数,多得叫人眼花缭乱。且不说诸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等道家神仙在故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取经队伍中的人物乃至整个取经故事,也无不影射着道家的修炼方法。正因为如此,后人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西游真诠》,分回解释其内在含义。比如具有代表性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其回目便叫“尸摩三戏唐三藏”,明显便与道教有关。“尸魔”者,“三尸神”是也,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尸神”,可以每日记录人的善恶,于庚申日向玉帝禀报。人若要修仙,必先去此“三尸神”。晋葛洪《抱朴子》曰:“所以求仙者必先去三尸,恬淡自守,无知无欲,神静性明,广积众菩,服药益生,才能得道成仙。”《西游真诠》中则说道:“盖人身有三尸,忌人成道,每乘假寐之时告人罪过。学道之人,若滞形著相,不先斩灭三尸,终难脱胎换骨而飞升玉京。故恋身者为守尸之鬼,而尸之中我不一而足;存身者唯灭尸为要,而尸之投我莫可测识。”分明是告诉我们,那个白骨精看似一个山间修炼的妖精,实际乃是暗寓唐僧自己体内的“三尸神”,所以在孙悟空的大棒下,绝不会出现哪路神仙大喝一声“棒下留人”,她非被打死不可,否则,唐僧便修不成“金丹大道”。再看其他回目中,诸如什么“元神”“木母”“金公”“姹女”“婴儿”“黄婆”……大量充斥的都是道教修炼的名词。

可是说《西游记》是一部借唐僧取经故事专讲道家修炼方法的“寓言”之作吧?总又叫人感觉有些勉强。因为无论是直白表述,还是借助“寓言”,既然你是讲道教修炼的,就没有故意贬低道士的道理。可是在《西游记》中,除了高级别的神仙,其他出场的道士竟然无一好人,都是可恶的妖怪。比如说平顶山银角大王,便变成一个受伤的老道士来骗唐僧。黄花观的百眼魔君更是一个蜈蚣精,他用药枣茶毒倒唐僧、八戒和沙僧,后来又用金光阵战败孙悟空,直到昴日星官的母亲毗兰婆菩萨到来方才将其降伏。尤其倒霉的是车迟国的三个道士,虽然是妖,但能行风雨,对车迟国并无危害,只因驱赶和尚们做苦役(这也怪不得他们,实在是那些和尚太无能),便被悟空等人羞辱,并最后与其斗法而死。很难想像,在一部借助“寓言”讲述修炼金丹大道的道教故事,会如此嘲讽道士。

所以有人说,《西游记》固然是一部“寓言”小说,而“寓”的却不是什么“金丹大道”,而是明朝早期的政治斗争。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产生较晚,又在问世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才有刻印,所以虽然在局部地区被禁,并没有遭受全国被禁的命运;《水浒传》被禁,固然因为其中有“诲盗”之嫌;但《西游记》在被禁实在很难找出什么理由。然而有研究者认为,《西游记》其实是影射着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靖难之役”。比如,玉皇大帝便暗喻建文帝,玉帝代表正统的皇帝:“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尽管看起来这个玉帝实在有些废物,但人家的帝位是艰苦修来的,是不容动摇的。可是那位孙悟空,就算再有本领,却是个说不清楚出身的,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争夺帝位的资格。很显然,这个孙悟空就是暗指要争夺帝位的燕王了。当然,历史上的燕王是实现了他的愿望,而孙悟空则梦想失败,被打入五行山下。然而,这正是由于作者是出于建文帝这个正统“玉帝”的怜悯,以及对明成祖这个出身不明的“大闹天宫”者的憎恨,所以才给他们安排了这样的结局。而且不仅如此,在孙悟空等人的身上,还有后来的嘉靖皇帝的影子。也正因为如此,该书才被明朝的统治者被为眼中钉,非要禁之而后快。

而在今天的读者们看来 ,《西游记》更像是一部打着神魔旗号的世情小说。剥去其宗教及神魔的外衣,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都显示着作者对人情事故的嘲笑和讽刺。比如,有着“三藏法师”称号的唐僧的道貌岸然和虚伪无知。他刚说完“酒乃僧家第一戒”,就会一口饮下唐太宗的赐酒;刚刚假意成婚骗完女儿国王,接着就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嘴里成天念叨着“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可是一旦知道自己育了胎儿就急着……更加上他口口声声把“大唐驾下御弟”挂在嘴上,一遇到妖怪就吓得魂不附体,甚至为了保命不顾后果,把自己徒弟的家底向妖怪和盘托出……这哪里是一个高僧的模样?分明就是一个用屁股指挥脑袋的领导。而孙悟空虽然本领最大,却遭遇唐、猪二人处处掣肘;猪八戒贪吃好色,意志不坚,一心要散伙回高老庄;沙和尚虽诚实稳重,却老于事故,消极怠工……包括那些有后台或无后台的妖精们,以及地位、法力或高或低的神仙们,在其身上,无不体现出浓浓的世俗色彩。比如观音的坐骑金毛犼化身的妖怪赛太岁打仗前居然要先“下战书”,而两个小妖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出来购物还要“把东西开个花帐儿,落他二三两银子”,几个没有后台的犀牛精冒充“佛爷大王”要被剥皮锯角,而有弥勒撑腰的黄眉大王虚设小雷音冒充如来竟然逍遥法外,乃至被称为西方净土的大雷音寺如来的侍者传经之前还要索要“人事”……若站在世俗的角度看,《西游记》虽然事事写的是仙佛,但其实无论何仙何佛,或何妖何怪,其身上影射的都是世间的人生百态。

当然,如果你愿意,也不妨把《西游记》看作一本“搞笑我们是认真的”滑稽读物,诸如途经女儿国及车迟国斗法等情节,无不充满着浓重的搞笑色彩,在西天路上,孙悟空、猪八戒,甚至偶尔连老实的沙和尚乃至各路妖精也会插科打诨,叫充满艰难和磨难的取经之旅充满情趣。

或者,你也可以将《西游记》进行一番对农耕时代信仰遗存的解读。比如孙悟空那根可大可小可粗可细的金箍棒,分明代表着男根,寓意着男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生命力。而猪八戒的耙子,自然是耕地的工具,代表着农耕时代的劳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沙和尚的降魔杖,则是埋葬死者的工具,不信且看他那副尊容,只“晦气色脸”便可知他给人们带来的绝对是不幸和死亡了。所以这几个人,实际是代表了人类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整个西天取经直至得到“正果金身”,便是人类希望通过努力摆脱生死的梦想。

而坊间最流行的说法,便是诸如《名著解读》或是《古代文学史》之类教材中的解读,《西游记》是通过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反抗强权、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和伟大精神。你若接受这个,不但在相关考试中可以取得高分,更可以免去阅读过程中繁复的思考和探索了。(本文于2016年4月25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