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唐僧没有肉         时间:2024-07-08         点击量919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开头两句便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换成今天大白话就是要想让树木茂盛就必须稳固它的根基,要想让河流流得长远就必须疏通它的泉源。木无本不生,水无源不活,所以日常生活中便免不了“追本溯源”。

追本溯源可是个高频词,单纯就它的字面意思来讲也很好理解,但如果我们稍稍用点心挖掘一下它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却又觉得很有意思。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所谓的文化底蕴大概就是如此,不同的层次可以领会到不同的深度,而这不同的理解又反过来决定了你的内涵和气质。

“追”和“溯”基本同义,如果粗略理解可以概括为追寻意,但如果往细里挖掘,这两个词却又有明显的区别:“追”是时间线,逆着时光往前推,比如“追悼”“追念”“追忆”“追思”或者“追认”;“溯”是空间线,“溯”的本义是逆着水流而上,逆水流而上干什么?最后上到了哪里?那当然就是“源”,源是水之头。大苏《赤壁赋》有“击空明兮溯流光”一句,无非把流光比喻为河流,溯着流光而上找到了月亮……

那“本”呢,“本”为木之根,树无根不生,所以根是树的“本”。

水有源,树有根,人呢?什么是人的“源”和“本”呢?

也许大家会很自然地说,人的本和源当然是父母了,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啊!

对,非常对。

但我们似乎还可以往更深处挖掘,往更宽处拓展。

就人伦亲情,本源是什么?

就立身处世,人的本源是什么?

人际交往尤其是朋友之间,本源又该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品读《论语》相关的句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还是先用大白话来解读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吧:有子说啊,一个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却喜欢在外冒犯上级的,这种人大概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领导却喜欢惹是生非造反做恶的,这种人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说有品性的人为人处世致力于最根本的事务,确立了最根本的事儿,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就确立了。我们成天讲究”仁爱“,那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姐妹大概就是仁爱的根本吧?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家里如果是个懂礼数知长幼的人,那么在单位上肯定不会故意找碴顶撞上级,因为他懂礼数啊,有分寸啊。既然连顶撞的不敬都不可能,那怎么会造反起翅呢?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能够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兄弟姐妹,他就具备仁爱的根本了!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爹亲娘都不当回事,如果连自己的一奶同胞都不当回事儿,那他心里还能装下谁?最多也只能装下他自己!不论表面上他对谁再好再恭敬再亲近,最多也只是暂时的有利可图而已,你有用的时候他可以点头哈腰像孙子,甚至比你的亲孙子还孝顺。可一旦“时位相移”你对他失去了价值,关键时候他随时都可能反咬你,甚至一口就能咬断你的脖子。

对待亲情与家庭之,人的”本“应该是重亲情人伦,心里有爹娘,眼里有兄弟姐妹。

对待工作和事业,人的”本“应该是敬事敬职,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的岗位当成最大最重要的事儿,因为它是你的立身之本。别管你的工作多么平凡和卑微,那都是你的立身之本,除非你断然舍弃去寻找新的工作,不然你还真不能随意地贬低自己,最不堪的是你无奈地做着不喜欢却又放不下的事儿,结果是你自己不快乐,事儿也没有做好,损事又害己。

你敬事方有可能让人敬,如果你连自己从事的工作都瞧不起,那又怎么让别人瞧得起你呢?

千万不要认为做事是为单位为别人做的,说到底都是为自己,成就别人和单位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没有事业和单位你可能什么也不是。这点很多人容易犯迷糊,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

你做好了自己的事,取得了让别人羡慕或者佩服的成就,那你在获得各种声誉的同时也注定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你这立身不就有了”本“么?

求佛不如求己。孟子曾经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有实力才会有尊严,说到底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应该是做强做大自己。

对待人际交往尤其是朋友呢,“本”应该是真诚忠诚信任,是尊重。以诚求诚,即使求而不得也内心坦荡。

家的本是“和”,家和万事兴,和谐和睦,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友悌,其乐融融。

那一个国家的“本”又是什么?

当然是人,是人才,七十二行,行行有人才。

人才从哪里来?

当然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国之兴起之根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振兴首要振教育,同样要想毁掉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会先从教育开始。

教育的根本是教师,兴国必重教,重教必尊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强基固本的道理也许很多人都懂,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常常不把这些道理当回事儿,也许有些事落实起来很难,但挂在墙上画在墙上却很容易,慷慨激昂地挂在嘴头更容易?(本文于2023年5月7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