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中国出了三个圣人,分别是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佛家的六祖慧能,慧能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佛教中国化。儒、道、佛三教其实不排斥,而是相互兼容,是一体三面,其目标和出发点都是一致的,佛家圣洁如莲花,让人看破放下、觉悟解脱,道家深邃如根茎,教人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儒家平易如枝叶,叫人直下承担、活在当下。相对而言儒家更适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孔子这位慈祥温和的老人向我们述说着他的人生经验和学习心得,而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他的学习理论,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品德修养的学习,这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读书、读事、读人。我们无论是谁大抵都要经过这么几个人生阶段,出生、孩提,上学、工作、成家、养儿育女,事业发展、享受天伦、呜呼哀哉,可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我们能从古圣先贤处汲取营养,用他们的知识、品行滋养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更加有价值。
“学”和“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学和习的关系。《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看孔子把学习放在何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个“习”字不是温习、复习的意思,而是见习、践行形成自觉习惯的意思,见到好的知识,好的德行就拿来学习,成为我们自觉的行动和习惯,多好,多快乐。以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学和习是两个行为,学习是快乐的,如果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就更容易变成自觉的行动,就更容易出成果、见效益。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之学习为己,今之学习为人”这句话的含义,主动学习要比被动学习好,见贤思齐、博学切问,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孔子对我们的敦敦教诲。
“学”和“用”。西方有位哲人说,只知道学习而不会运用,如同农民只知道耕地而不下种子。孔子的学习理念就是学以致用,他把学习当成和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事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过多地讲究自己的物质条件,而应勤劳敏捷,谨慎小心,经常检讨自己,说德行要比才能重要,要学用结合、德才兼备,相互提高。有了知识,有了才能就要去发挥,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可以说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改变了中国历史。学以致用是成大事者必备素质,知识只有运用才有价值。
“学”和“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迷惑不解而不会有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进一步读书学习,就会精神疲惫了无所得。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只能被动接受,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学的再多也是杂乱无章,茫然无主;思而不学就不能吸收,也没有基础,则必然会流于肤浅,终无所获。学习和思考如同飞机的两个机翼,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学中勤于思考,思考中勤于学习,相辅相成。有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贵心悟就是这个意思,学习时提起疑情就会思想活跃,然后举一反三深入思考想办法解决,这样自然就能够提高才能学识。如果实在解决不了那就去问。
“学”和“问”。知道自己“不知道”是高级智慧,有了“不知道”才会不耻下问。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都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求教于知道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一点领导和管理者尤其注意,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才是真愚蠢。境界越高,越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古今中外凡是成功人士,都是平实谦逊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总是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孔子的好学是出了名的,他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他也喜欢好学的人,他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说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本文于2010年3月16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孙子兵法》与员工管理
下一条:从领导艺术角度看刘邦和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