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简史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淡淡不如风         时间:2024-07-01         点击量63

       很幸运的是,赶上了小人书流行的年代。对传统文化最原始的启蒙——首先来自于评书,评书没条件天天听,间断性使得对某些章节更加好奇,恰在这时,小人书应运而生了。

小镇上第一家开书店的姓刘,七扭八拐能拐上些亲友关系,所以经常能去中蹭书读。《四大名著》就是这家小店里接触到的,不只是对情节感兴趣,更让人着迷的是其中的绘图。那时候有很多出色的画家——虽然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却长久不忘。于是,形成了脑海中最深刻的古人形象,在潜意识里深信他们的本来面貌就当如此:张飞黑色头巾、一脸髭须;而赵云则是白马王子,英武帅气。甚至后来电影电视剧中出现某个古人形象时,还不由自主地搜索记忆中的小人书形象,加以对比来判断演员像不像。

那个时代还有许多连环画,同样让人着迷。这种文字配图的方式促成了最基本的阅读兴趣,以至于小学时就写了一“本”武侠小人书——自己订个小本子,上面是画,下面是文字。记得名字叫《王二狗复仇记》,开头情节类似《少林寺》,后面的情节是王二狗苦练武功,只是当时不知道怎么展开情节,又没有成熟到加女主角的程度,所以只能拼凑。王二狗练各种兵器的形象早已模糊,只记得其中有四页是这样的。他春也练——配上一株柳树;夏也练——配几滴雨点;秋也练——柳树开始落叶;冬也练——大雪纷飞。还记得只编了20页,实在没法继续了,就让王二狗把仇人打死了。

到中学时,正值港台武侠小说流行时。当时借一本书堪比西天取经,有时候要往返数次,甚至要赖在人家磨叽,才能勉强借来。当晚不睡觉也要看完,因为明早不送还,对方可能就要追到家里——物以稀为贵,也能理解。

那时候看的书也是间断性的。比如看了《天龙八部》第一卷和第三卷,这第二卷就能把人折磨疯。身边的人也没有,借都没地方借去。买吧,三块多一本,而零花钱为零,要钱不可能——买小说甚至被许多家长视为“败家”。于是省吃俭用,把过年压岁钱留着,一分钱不花,第二年终于买了几本书。这几本书让我交了不少朋友,其中一位外号叫“李鬼”的同学几乎长在我家里。书中讲义气为先,同学要借当然要慷慨。只是后来才知道,那位天天喊我“哥们儿”的李鬼同学,前脚借了我的书,后脚就送给了女同学,而且总是大方地对人家说“不用还了”。

书中的义气洗了我的脑,让我第一次尝到了被“哥们儿”欺骗的感觉。而且我发现,只要我买了书,无论我怎么拒绝,总有人能想办法从我这儿借走。最终只能决心不再买书,没多久,身边朋友少了一多半。很多年后,听闻李鬼在河南玩起了传销、忽悠了不少家乡人去跳火坑的时候,我忽然悟道:当时骗我书时已经初露端倪——这小子从小就有当骗子的潜质!又忽然想到,多亏他骗了我几套书,让我在后几十年的同学交往中,始终把他排除在外,否则的话我一直信任他,也没准把我忽悠到河南了呢!

真正阅读名著时已经到高中了。学校有了图书馆,可以去阅览但不可外借。然后才知道图书馆的书比语文书里的不知好看多少倍,通过阅读也明白了,课本里的知识是多么浅薄。那时候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生活好转,有书的人家也多了起来。当年常借我书的朋友,也总是大方地把书借给我读。

《丑陋的中国人》就是那时候读的,即便炒作说柏杨有多厉害,但感觉文笔是无法和鲁迅比拟的。所幸的是,能从其中品味人性,也算一大家。我在语文课上读《红楼梦》,老师不管,因为我每次语文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我读了《三言二拍》连声叫绝,后来从事故事创作达十年整,很多路数是受了《三言二拍》的启发;我为了讨女孩的欢喜,要手抄一本《简爱》给她,结果到后来才发现,解决矛盾要靠继承叔叔的遗产!当时觉得作者一定是穷疯了,等到有网络的时候去搜了一下,夏洛蒂·勃朗特在写书时也真就是穷疯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尊自爱的简爱,最后靠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改变了人生窘境。想来,一个作者把自身情愫过多地体现在所创造的人物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特别是对读者。

上班了,阅读的习惯在继续。我为单位写公文,为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出过大力,领导说临时工没有奖励,可以私下报销一点饭费。于是我要了几套书,《四大名著》才算买齐——简装本,此前我的那些插图版本的书,都已经被同学瓜分,不知去向。有时候我想,只要有谁还了我的书,我会原谅他精心炮制的一切谎言,我会花比书价多五十倍一百倍的钱去请他吃饭,但没谁还我的书,估计也没人记得,或者借的时候就没打算还。借走别人珍爱的东西总是爱忘的,而本主却总是念念不忘的。

半辈子为生活奔波,穷的时候多,只是因为坚持写作,还结交了几个信任我的朋友。最穷困的时候大约在2009年,有一阵子停了药,以至于现在的心脏和血压也很不好。那时候在牡丹江代课,有时候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别的地方不敢去,只能去卖二手书的小店转转。在那里,五块钱一本集齐了《李自成》前三卷,回家晒了几天,如痴如醉地读着。有一次在天桥看到了卖盗版书的,一块钱一本,挑了一套《战争和人》,开始还拿笔改错字,后来已经没法改了,错字比对的多。但即便这样,还是被震撼到了!虽然茅盾文学奖大肆炒作《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但我却想说:王火的这套书,更配得上“茅奖”。

那几年,遇到一位喜欢读外国名著的朋友,所以借了她很多书,也让圈里人都说她和我有一腿,事实上她是我媳妇的同事,也是我的一位学生家长。而我的书架上只有几套好书,多是论坛好友送的。《余华四部曲》《王小波三部曲》《明朝那些事》……至今仍是我的最爱。2015年后,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微信时代也到来了。我有条件买自己喜欢的书了,刘震云的、叶广芩的,莫言的,阎连科的,严歌苓的,迟子建的……一套套买回来,却发现,阅读时间已经不多了。

以往这么多年坚持不断地阅读,因为时间总是充裕的,又没别的爱好,阅读便成了消谴的最佳方式。而微信时代,能让人短暂地获得一乐的机会太多了,外因的诱惑是五花八门的,每一种方式都在抢占着阅读时间。我们从一开始的默默抗拒,到后来的无所谓,再到后来——读书已经成了晒朋友圈的一张图片,再配上杯咖啡,似乎在尽一切努力营造小资气氛,却不是在汲取书中的养分。

读书,也渐渐演变为“奢侈”行为。没书的时候,疯了一样想读书;书一摞摞摆在床头的时候,却总是习惯性地抓起手机来划拉。或者,划拉手机也是“阅读”,是属于新时代的新形式的阅读。

前浪已经被拍在沙滩上了,老作者大概不免这种规律,而老式读书方式呢?是否也要顺其自然呢?


相关文章